中国电动车行业有没有品牌?这是个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的中国电动车产业仅仅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这未见有何不妥。然而这个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解决时间就锁定在这两年。这两年,企业要做的事很多。
品牌,给消费者看,铭刻于心,让战略引导战术。
拼牌,给经销商看,扎根于市,让榜样带动全局。
企业要找到产品坐标、技术坐标、服务坐标以及企业家精神坐标,把这些坐标在中国电动车行业中清晰地标注出来,对每个立志活下来并想活得精彩的企业,这既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宿命。
对电动车商家而言,我的品牌在哪里?
这也是个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的中国电动车商家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甚至几年的时间成长了起来,一些人赚得盆满钵满,这也未见不妥。然而品牌战的到来会终结这个问题,这意味着过去十几年最不会做生意的人发了电动车的财已经成为历史,今后只有最会做生意的人才能发电动车的财。
商家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要卖什么品牌?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是每个立志活下来并想获得精彩的商家必须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缺乏品牌的电动车行业要打品牌战
电动车行业似乎没有几个厂家有清晰的定位,换句话说,电动车行业没有几个品牌,然而这个行业不经意间已经发展到了品牌时代。
或许正因为这个行业还没有多少品牌,品牌战的到来会给很多企业机会,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下去,就能在品牌战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走向集中
多数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走向集中,这一过程一般都伴随着品牌的崛起。
最高峰期,中国有200多家彩电企业,到2001年还有70多家,现在只有十多家了。最高峰期,中国有几百家方便面企业,现在不到100家。1978年美国有1万多家饲料加工企业,现在只有300多家了。过去几年销售额几百万的企业可能活得很好,几年后几千万的企业可能活得很艰难,现在销售额上亿的企业生存希望都可能很渺茫。很多行业都无法逃避产业集中的宿命,电动车产业也不例外,这从其发展历程便能一眼洞穿。
产业集中的过程实质就是少数强势企业吃掉多数弱势企业的过程。这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势企业的产品越卖越多,地域越卖越广,到最后多数消费者只买少数强势企业的产品。这些强势企业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凭借,比如格兰仕用的是价格(同时格兰仕的品牌也在成长),但更多的企业所凭借是品牌,比如可口可乐、蒙牛、海尔……电动车产业在走向集中的过程中,企业能以价格、渠道、促销等作为制胜的武器吗?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品牌才能让电动车企业活着走向集中。
要打品牌战了
在低迷的电动车市场中,强势品牌能够一路攻城掠地,抢占新网络,驱逐共网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他们凭什么呢?这就是市场对品牌战的来临强有力的回答。
销量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很多中国电动车企业有着让人艳羡的销量,但销量只是暂时的,品牌才是永恒的。从2009年开始,电动车行业将逐步进入不以量论英雄,而以品牌论成败的时代。今后电动车市场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求企业能够在既定的销量大盘内生存、发展。这要求企业必须学会两招:或者扩食——扩大份额,或者增值——扩大市场利润空间,除非政府大规模放弃禁限管制,这在短期内是不能奢望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企业凭什么去抢其他企业的“食”,凭什么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
贸然涨价非但不能扩大利润空间,很有可能是找死,而降价往往会毁掉产品价值链,令品牌贬值。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来袭,使商家在资金链的保护上控制更加严格,不会轻易增加产品库存。企业更多新网络的开发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市场在给商家做减法,商家也会企业做减法。至于促销只被用来当宣传,商家普遍反映促而不销。开发更好的产品是个好办法,但这只是个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原因也很简单:有实力的企业能开发出好的产品,没有实力的企业则会仿制。
回到前面的问题,一些强势品牌能够一路攻城掠地,抢占新网络,驱逐共网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他们凭什么呢?品牌力显然是其最主要的凭借,对很多企业来说,提升品牌影响力将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首要任务。那么目前电动车行业内的品牌处于什么状态呢?
中国电动车无品牌吗?
虽然不能说中国电动车无品牌,但可以说大多数的电动车企业没有真正的品牌。
真正的品牌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能够牢牢地占领消费者心智模式,这与品牌最原始的基本辨识功能是一致的。定位就是在消费者心智中占住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以便更好地辨识品牌,没有定位的品牌只是个符号,也极度缺乏内涵,也不可能占据消费者的心,在品牌战中很可能被消灭。
我们发现,中国电动车行业所谓的“品牌”多数是没有定位的,这可以通过《电动车商情》“神州行”活动中做的一项关于电动车品牌认知的调查,得到有力的佐证。调查中,我们针对随机选择的120名经销商,询问其主营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或代表什么(或让你联想什么),得到的结果统计如下:
表一:经销商主营品牌定位认知调查统计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我们作出如下分析:
能较清晰地说出品牌代表什么(4个商家,约占3%):
只有4位经销商比较清楚地说出了自己经营的品牌代表什么,尽管不尽准确,但基本上是该品牌的定位。
把市场表现当品牌定位(17个商家,约占14%):
很多商家把品牌在局部市场的表现当成定位,如把市场管理、服务、质量、市场投入、促销、对商家态度、款式、价格是否贴近市场等等说成品牌定位,可能是商家不理解品牌定位是什么。不论是因为商家不理解品牌定位,还是因为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定位导致这个结果,企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把高、中、低档作为品牌定位(22个商家,约占18%):
很多商家简单的把品牌分为高、中、低档,就认为这是品牌定位。档次高低本身固然也是一种定位,但同一品牌的产品高中低档没有太清晰的区分,商家如此认定主营品牌的定位,显然是有问题的,把品牌定位过于简单化了,也说明很多品牌是缺乏内涵的。
说不清(77个商家,占65%):
更多的商家根本说不清楚自己主营品牌的定位(非主营品牌更不用提了),或者无法理解什么是品牌定位而无法回答。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个既尴尬又悲哀的结论:多数企业的品牌没有内涵只是符号(或者至少没有把这种内涵传播出去),多数商家做了这么多年生意居然还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
上述调查虽然比较粗糙,但还是客观地反映了电动车行业的现状,结果耐人寻味。这样的调查结果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这些企业本身就没有定位(或者说定位不清晰),要么就是定位没有传播到位(连自己的经销商都没有传播到位,更不必谈消费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