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猪肉价格上涨58.8%,食品价格依旧成为拉动1月份CPI上涨的主力,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3.7%,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数据显示,灾后绿叶菜价格比灾前上涨50%以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锡军也认为,冬季天气寒冷,大多蔬菜是棚内作物,所以成本偏高也容易被毁坏,而雨雪冰冻更造成交通受阻、物流不畅,使得蔬菜价格飞涨。 那么,除了假期效应和雨雪灾害之外,1月份CPI的高企是否还有其他因素?王松奇认为,春节假期和雨雪冰冻的双重“夹击”只是推动1月份CPI持续走高的短期因素,而长期因素则来自于全球化大背景下原油、粮食等基础商品的价格上涨。2007年全球的粮食,肉蛋奶之类的价格都在涨,这是很大的一个背景因素,因为现在许多消费品的价格,特别是粮食,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它已经全球化了,比如说全世界都在涨。从宏观方面的情况看,劳动力工资上升、土地价格上涨等也许都有一些影响。 能源价格上涨主要原因还是供应不足,需求增长比五年前市场的预期快得多。能源涨价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还会影响收入分配,特别是能源消费国向能源生产国的收入转移。能源涨价在长期内对于提升能源供给、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刺激替代能源的技术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对于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国来说,其对宏观经济的总体影响是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同时、相对来说收入下降经济增长放慢,它还可能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 王松奇认为,正是由于2007年国际原油、钢铁等要素价格大幅上涨,而我国受资源约束限制,大部分原材料又依赖于国际市场,就造成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推高了生产成本,而去年由于成本推动造成的物价上升因素在今年1月份就明显的凸显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