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你快乐么?”在2006年时一次会面中,老朋友马云冷不丁向他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卫哲承认,这句话直指人心。此时,他已是建材零售业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享受着几百万的年薪与分红。他猛然回忆起一个场景——一次媒体采访问他“如果选一个词来描述自己在百安居的工作,会是什么”时,他最先在脑海中跳出来的就是“责任”。
恪尽职守、追求完美的卫哲一向是敬业、勤业的典范,但是他快不快乐?
卫哲第一次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
卫哲初遇马云是在2001年的哈佛商学院,两人当时都被邀请去作演讲。此时才几十号员工的阿里巴巴刚得到一笔几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马云在演讲中却描绘了一幅无比宏大的蓝图。“当时就一个词——太不靠谱了,觉得他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怎么可能呢?按正常逻辑,根本看不到他的这个愿景。”
这没有妨碍他们成为朋友,两人随后在各自领域里声名鹊起。每次卫哲到杭州,马云都会开着车接他到处玩。而在上海,卫哲则变成东道主。两人常在一起喝茶聊天,聊聊金庸的武侠小说,当然还有那个“按正常逻辑没法看到的愿景”。
一晃6年过去了,卫哲发现:马云在2001年向他描述的那个梦想没有变,并且在一步一步变得更为清晰。“我开始理解阿里巴巴、淘宝的赢利模式,还有他的理想。”
2006年,在一片猜测与不解中,卫哲宣布辞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之职,正式加盟阿里巴巴集团。一年后,他出任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
“你们看到我表面是现实主义多一点,其实我骨子里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你们看到的马云是纯理想主义的,但是他在公司是个超实干的人。如果他空有理想没有现实,或者只有现实没有理想,都吸引不了我。”
至于这个“共同理想”,卫哲态度诚恳地表示——“一起做点大事,去影响弱势群体、改变那些弱势群体的事情”,“我们一群人共同定了一个10年目标:服务1000万中小企业,解决一亿人的就业,为10亿消费者服务。10年前,有谁能知道阿里巴巴会做到今天呢,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源比十年前大得多了,可是,我们离这个目标还远着呢。”
芝麻开门,黄金万两。4月1日,一份“2009年度香港上市企业(内资)老总薪酬排行榜”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据称卫哲以“5697万元年薪位列榜首”。提到这个谣传,卫哲很是胸闷——“怎么都不读年报呢?我不否认我有将近1%的期权,但这不是每年给我的现金,而且在金融危机里有很大风险。”
“在阿里巴巴,我绝对是创始人。创业是把自己的生命搁进去了,甚至未来的资产、财富,我全部搁进去了,跟它荣辱与共。创业一定是具备不确定性,你别看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已经做到这么大,它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我没有兴趣做start-up,但是我有兴趣参与创业。”
阿里巴巴也颠覆了卫哲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多年来坚持的价值观:譬如,在阿里巴巴,股东只排第三位,前两位是客户和员工;譬如,“我们对利润没兴趣,卖面粉的怎么能跟卖白粉的比”;譬如,公司开会的场所无所不在,西湖边、屋顶上,道观、寺庙,哪里气场好就在哪里开会,喝茶,吃瓜子,光脚丫子、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问题……一个礼拜前,阿里巴巴高层在永福寺连开了三天的会,“好玩吧?”。
很难想象,一个作风严谨的职业经理人是如何适应这么一家带着创始人独特风格的民营企业。
一向善于外交辞令的卫哲承认,自己仍处于磨合期。但是,“做公司做到这种份上,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自由。”“我们的自由不能胡来,你该去实现这个十年目标,你该为客户做什么,那时候没有什么自由好谈的。对客户和员工负责,是我们唯一现在不自由的。”
如今,基本上很难在CEO办公室里找到卫哲,大多数时间他在各处“散步”:或是在拜访客户,或在有员工的地方转悠,寻找灵感、发现问题——他把这比喻为给公司“量体温”。他的邮箱是向所有客户开放的,“只要不在国际航班上,我承诺有两个是24小时回复的,客户给我的任何邮件,还有员工给我的任何邮件,而且绝对不是秘书回复的。”
即使阿里巴巴,也不是卫哲职业的最后归宿。
从加盟的第一天,他就告诉马云:七八年后一定离开阿里巴巴。擅长总结归纳、口才一流的卫哲的下一个愿望是到商学院去做个“卫老师”。
问他,还是出于影响别人的愿望么?“这个真得没有这么复杂,其实,就因为我妈妈是个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