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一直如夸父追日般勤勉的卫哲已无须再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在新的平台上,他开始享受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与从容——“如今的梦想是影响别人,改变别人,帮助更多的人成功。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一点有意义的大事。”
老子谓:顺势而为,是为智者。“现在,我自己就是势。”
午后的斜阳射进咖啡厅里的落地窗里,卫哲坐着悠闲地喝着红茶,身上照例是一套剪裁精良的深色西服,他微微抬起胳膊,浅色衬衫袖子口露出一枚精致的袖扣。
六月初的外滩,风景甚好。刚刚结束完汇丰银行董事会议,在赶回杭州阿里巴巴总部之前,卫哲惬意地享受着这偷来的浮生半日闲。
这样的镜头画面具有欺骗性——与此同时,远在杭州的秘书小姐正紧张地为他安排日程表上下一项会面: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打给每一个即将到场人士,掌握他们各自距离目的地的位置,催促其中每一个都能如约准时到场。
周密地预先计算好每一步,尽可能地掌控一切——这几乎是一个高效能人士如何管理时间的典范。大学同学曾回忆,在寝室总看到卫哲捧着一个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不时地这里划一个,那里划一个。
这是恐惧人生的不可测么?记者问他。
“我会去算,把不可测的因素降到最低。但是你再怎么计划,也不可能计算到万无一失的地步。生活中也有遗憾,也可能这些不可测因素,才是人生比较有意思的地方。算不到的,这个叫人算还不如天算。”
执着与“放下”
熟悉卫哲的人都知道:他24岁成为万国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26岁担任永道中国高级经理,32岁成为世界500强公司中国区最年轻的总裁,以“心狠手辣小快刀”的封号攻城略地,把门店从5家扩张到51家,扬名中国零售界。
15年职场生涯,卫哲的履历金光灿灿,风光无限:似乎他的每一次跳槽转型,总能抢占时代的先机,然后坐着直升飞机以超时速度上升。
在熟悉他的同学和朋友眼里,卫哲今天的一切所称都是历史必然。“他这个人生一切好像都是已经算计好了的,一切尽在掌握,做的每一步、每一件事情,无论是职业、孩子还是家庭。”他的大学同学、著名女主持袁鸣回忆。
少年得志易张狂。但是,卫哲身上总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沉静和淡漠,仿佛不断地在提醒自己要小心,预备最坏的事情发生。
2007年,阿里巴巴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公司上下欣喜若狂,身为CEO的卫哲却“冷”得有些反常。“有什么好兴奋的。这不是你追求的一切,这不过就是一个项目。我的人生没有太兴奋的事,就是别人很高兴的事,我也不兴奋,因为只有追求的过程本身才是兴奋的。”
1994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事管理系毕业后,卫哲第一份工作是给“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做秘书。当时最热门的是外贸和旅游,家人都反对他进证券公司。他却有不同想法:“这和买股票是一个道理。我的想法特别简单,当这么多聪明的同学都看好一个行业、一个岗位的时候,当听到周围最热的时候,就要小心考虑还要不要加入。”
做秘书,自然要给老板端茶送水,人前马后地跑腿。分外用心的卫哲连“泡开水”也泡出学问:一是态度问题,泡开水就是要有服务他人、服务老板的意识;二是技术问题,什么时候去倒水,什么时候加茶叶,什么时候不打断老板的激情演说,都得把握。
“泡开水不一定能当CEO,但当CEO首先要学会泡开水。”他后来提醒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要拿得起,放得下,“刚出校门你也做不成什么事情,惟一能上手的也就是泡开水”。
这个很会泡开水和做翻译剪报的“小卫”很快得到了管总的赏识:一年后,他被提为万国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24岁的年纪,有车有司机有秘书,手下指挥一大帮人,每天经手的资金的数目都让人心惊肉跳。
在管金生的办公室里,卫哲亲眼目睹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草莽创业期,也亲身经历了中国的B股市场是如何在一个小房子里出炉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事业或者思路的打开是很重要的,而这和你第一个老板非常有关系。从第一天开始,他就告诉我——怎么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
然而,从这位中国证券史上的悲剧人物身上,卫哲觉得学到最多的是他的错误和失败。
“那时候发展得太快了。他的那个毕其功于一役的赌性,别人说有魄力,但是‘三二七国债’事件,万国几乎崩溃,所以那时候我就知道,就是你不可以动不动就把所有的筹码都压上去。第二个,你再有什么样的领袖气质,也得懂得具体的财务和业务,不懂企业经营管理是不行的。”后来,迫切想掌握财务知识的卫哲选择进入一家会计师公司工作。
1995年万国爆炒国债事发,与此同时,一场家庭悲剧也降临到卫哲的头上:和他从小一起长大、当时外交界赫赫有名的姐姐卫红在阪神大地震中丧生;母亲闻讯后大受刺激,一度神志不清。这是一段灰暗的人生经历:在公司里,他听到是整顿和重组,回到家中,面对终日以泪洗面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