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淘宝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600亿,已经接近电动车整车行业全年的产值。如此诱人的数字试问哪个电动车企业不曾动心?而现实中,电动车线上销售经营惨淡,据本刊《电动车资源数据分析中心》统计,2014年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全年电动车销售数量也不足20万台,相较于电动车两轮车、三轮车、新能源汽车全年逾2000万的产销量,实在不值一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亿,淘宝网络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5亿。分析人士称,网购已成为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众做周知,电子商务存在价值就是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了客户与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是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大量节省了其宝贵的时间。在消费者信息多元化的二十一世纪,可以通过足不出户的网络渠道——如淘宝、京东、亚马逊、当当等,了解商场商品信息,然后再享受现场购物乐趣,这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消费习惯。
与热火朝天的网络销售相反,本刊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对电商的观点褒贬不一,尤其是很多大企业对要不要参与其中进退维谷。有些人相信电动车行业离电子商务时代只有一步之遥。但也有人认为电动车的“电商时代”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是宣传的噱头而不是销售的渠道。新年伊始,杂志社决定以此为专题,一层层揭开电商时代的神秘面纱,看看症结所在,趋势几何。
聚焦一
切肤之痛:电子商务发展犹如带着镣铐的舞蹈
第一种痛:投入与产出的落差
现在很多企业依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把做个网页称之为电子商务或通过网站出售了一辆车、几个零部件就看成是电子商务。实际上,电动车及其零配件企业进军电商,意味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甚至要忍受长期不盈利的状况。企业想要建立这样一个网络销售平台需要网站建设、网络维护、数据采集和录入、客服人员、网站推广,甚至若想在后期降低成本,企业则必然要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库存布局。先期的这些投入完全是为网络销售铺路,没有任何收益,根据本刊的初步估算,投入在100万到300万之间。数值的波动归结于工程的建设质量和企业的网点和数据资源。相对来说,大企业经销商网点比较多,网络终端建设有优势。但这一模式的显著问题在于投入过于巨大,而受益遥遥无期。行业内的大企业都在观望,小企业无力实施。
在此我们参考在淘宝、京东等商城参与网络销售的电动车企业的一些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时下流行的网络销售模式。2014年淘宝、京东出货量最多的电动车品牌是喜德盛,总计有4000辆左右。产品类型多以简易款为主,主流价位在1300~2500之间。我们通过一些型号价格的线上和线下比对,发现算上运输费用几乎相差无几。这种常见的网络销售模式因其简单、可操作性强而备受欢迎,但具体到电动车行业,则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症状。但因为这种销售模式抛开了经销商这一环节,基本确定企业的收益可以提高2~5个百分点。虽然这种网络销售无论对整体销量还是企业效益都没有多大助益。
可问题是,企业能抛开经销商吗?
第二种痛:难以揭开经销商的那层窗户纸
在电动车行业,企业越是成功,对供应链伙伴关系就越为重视,会尽一切努力保障原有体系的稳定性。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与供应链中的供应商、代理商、运输商等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多赢,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电子商务,由供应商、总代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以及经销商构成的供应链体系受到了极大冲击,网络的稳定性该如何维持?毕竟这些才是企业目前最重要的销售模式。
在以前那个渠道为王的时代,电动车企业视经销商为衣食父母,每一个大企业的经销商网络都是其引以为傲的资本。目前行业电子商务的窘境是对于企业来说,网络销售事实上仅仅是将经销商这个“左手”销售的产品,通过网络的“右手”拿出来,实际的销量提升微乎其微。可以说网络销售是以牺牲经销商的利益为代价换来的,这势必会引来责难和不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