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萧条下消费者收入骤降,而电动自行车产业所处的尴尬处境和自身的属性,在政府重视汽车和摩托车消费的夹击下,加上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市场的“竭泽而渔”。进入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十分的严峻。依靠三架马车之一驱动GDP增长的出口经济,遭遇国外市场订单急剧萎缩的困境,使得大量潜在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中低收入消费人群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内需市场由于受出口企业开工不足或关门的牵连而不振,我国CPI和PPI指数连续半年在负增长的状态也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受惠于中央政府4万亿为拉动经济的投资,国有资本密集的不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大型和特大型制造企业或多或少地享受到政策的光顾,而民营资本介入的解决大量劳动力的中低端制造企业,却嗷嗷待哺,成为全球经济萧条的重灾区。这些企业的关门无疑将潜在的消费群体远离而去。
大量失去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回到了不太需要电动自行车的农村,对外来预期的不明朗和赚钱的不易,使得这批本来有可能成为电动自行车消费者的人群大大减少。电动自行车尽管具有代步或谋生的功能,但在实力很强的有国有资本背景或政府支持的汽车和摩托车产业的凌厉攻势下,变得羸弱。政府给予汽车、摩托车的刺激消费政策,无疑将本来是电动自行车的消费人群引至他处。
而电动车企业之间过度的价格战竞争,犹如竭泽而渔,一方面企业的市场版图迅速地扩大,另一方面商家的市场销量却不断地降低,价格战在快速扩张市场的同时也透支了未来的预期。无疑,价格战成为了企业和商家皆输的自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