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三:目无制度决策随意
所谓的董事会是空壳,所谓的规章制度是白纸一张。笔者经常听到部分企业在说,我们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为什么实施不力?因为带头破坏制度的80%都是当头的(虽然实施不力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也简单的介绍一下),根据惯性思维通常我们会说是手下不行,导致总经理抱怨副总经理,副总经理抱怨部门经理,部门经理抱怨员工,反过来,员工又抱怨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又抱怨……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我很少听到有人检讨自己。
决策随意化,这我见到的太多,包括2005年上海展会,台州某电动车公司一拍脑袋,拿下8个展位,准备大干一场,几十万扔进去。如果打水漂了意味着什么?他的决策就非常随意化,当初,他自己有没有想好,参加这次上海展会的目的是什么,公司花多少钱,找多少经销商,经销商的构成是什么,招商策略是什么,用什么来吸引经销商的眼球,经销商为什么要做自己的车,优势在哪里,经销商意向达成多少个,签约多少个,打款、提货多少,我相信他一定没有做过周密的计划。
误区四:观念陈腐嚼别人馍馍
主要表现在产品老化、消费者观念、制度老化,举个简单例子,有一次,笔者听到“KD电动车公司”老总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做电动车营销不需要销售人员,他们没有用”,听到此话我大吃一惊!哇,这么厉害!后来询问了其它有关销售情况,该企业主要市场在山东,月销量在3000-3500辆/月,员工100人左右;与其合作的是山东一家电商家,该商家在山东区域市场有很强的分销网络,实力雄厚、有多年的家电销售经验,下线有14个网络。如此条件,与“KD电动车公司”合作应该是相得益彰!然后在合作前两个月,厂商双方都按照契约化的模式操作,款到发货,信守承诺。“KD电动车公司”觉得如此大的客户我得牢牢抓住,索性就做他一个大客户算了。可是到了合作第三个月,厂商矛盾产生了,商家知道原来你“KD电动车公司”就是我一家客户,你敢不听我的?“KD电动车公司”万万没有想到,商家开始移情别恋了,开始要求“KD电动车公司”全额铺货,此举令“KD电动车公司”进退两难,痛苦不堪。如果不铺,工厂陷入严重危机;铺货则风险太大,很有可能工厂受制于他人。如果当时“KD电动车公司”能够创新思维、采取另外一种模式,培养一支销售队伍跟踪该商家的下线客户,掌握客户资料、市场资源,就可以避免上述危机。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决不止“KD电动车公司一家”,常州有几家企业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很多企业为什么电动车卖不好?就是因为没有以消费者为中心,而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我能提供什么就卖什么。一个东西好不好,是谁说了算?当然是消费者说了算,我说好就好,说满意就满意,反之,不好或不满意。
俗话说:“吃狗肉是为了长人肉,而不是长狗肉。”所以别人再好的营销模式也不能照搬照抄。还有部分企业一听讲座,当时热血沸腾,准备回去大干一场,回去什么都忘了。你说做不好,为什么?
误区五:盲目扩张追求表面繁荣
这一点是电动车企业的通病,有点钱就开始飘了,到处投资,觉得自己不得了,有的企业干脆买土地炒地皮。我觉得“某电动车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在电动车销售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赚到一点钱,就开始投资搞房地产,结果遇到国家遏制房地产投资热,几千万差点就打水漂了。幸亏“某电动车公司”抢救及时,才继续生存下来,但供应商的配套款何时还清?迄今还是个未知数。具体的细节我不想介绍,只想说一点:根据经济学、营销学的研究,企业主在投资前,先问问自己该行业有利润吗?这个行业有前景吗?这个行业我内行吗?如果说上述三个条件你一个都没有想清楚,搞什么名堂?你是做电动车的,搞什么房地产投资,你懂吗?但是我们就喜欢追求表面繁荣,给你一个什么副会长当一下,什么记者采访一下,自己就觉得爽死了。你看看行业专业媒体刊物上,有多少人物精英,什么专访,什么明星,照这么一说,电动车业不应该有倒闭的企业,不应该有亏损企业,不应该有不赚钱的企业,但往往事与愿违。
误区六:用人不当流失了企业的资金
在电动车行业,所谓的职业经理人,素质还是不到位,缺乏专业和敬业的精神,一不高兴拍屁股走人。企业在选人的时候特别难,而且有不少职业经理人“害”了企业。
比如说,“乙人电动车公司”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外面请了一个自称在家电业赫赫有名的职业经理人,到企业去做整体的营销管理。哇!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明是一个电动车企业,偏偏把家电行业的模式往里面套,经销商不听话全部砍掉,推出什么加盟,还要收取什么加盟费。结果1年下来亏损上百万,傻眼啦!当笔者知道此事,跟企业主聊天时,就顺便问了一下,“你怎么搞了这个东西,这些都是大企业玩的东西,你怎么也在玩”,都是他的主意,我觉得好就同意了。你还没到哪个时候,不能好高骛远,好多大企业能玩得东西,你不能玩。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脚印,明天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