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对于新国标,笔者认为最好的应对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首先应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例如,针对新国标,某些大企业已经提前做了许多工作,比如收购了一些中小企业,无论新国标的具体内容如何,公司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推出相关的产品。电动车企业应当以人为本,去满足、创造需求,而非通常仅仅对外观,颜色等环节进行“小修小补”。企业应该提倡“种树文化”,提升持续力。所谓“种树文化”就是从长远看问题,提升“造血”能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些企业的带头人也是新国标制定的参与者,这充分反映了新国标的制定者对企业的公平公正。整顿过后,新标出台,将使整个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发生一定转向,电动车行业的刚性需求和市场空间却依然存在。但企业对产销量的追求应该顺应行业态势,积极转变为对品质等软实力的诉求,摒弃对产能扩张的片面追求。不管新国标规则如何变化,企业都要用理智的头脑冷静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恐慌。制定规则的人和运用规则的人很难达到一个平衡,其中难免分歧,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用自信迎接一切挑战。
新国标的修订还应考虑民众
一项公共政策,如果忽视大众群体的利益诉求,总采取“少数优先、多数滞后”的不公平准则,就会遭到民间或明或暗的抵制乃至反弹。
电动自行车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产业,也是中国老百姓主要的交通工具。目前平均每四户居民家庭中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城乡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消费品。
当下中国,绝大多数人属于非有车一族,一味地封杀限制电动自行车,等于剥落了一部分社会群体对代步工具的选择和分享道路资源的权利,而把这部分资源无偿转让给了少数有车群体。这离“让绝大多数人共同享受发展中的各种权益”目标背道而驰,共生发展也成了一句空话。
对于这样一部关系到多达1.2亿群体利益的新国标经过了官方同意、学界的论证和以往经验的借鉴而形成似乎并不缺科学性。此部类似于行文法的新国标,更应该关注当事的消费者等群体的心声。
新国标是否合理也好,能否广泛得到普及也好,问题最终的关键还在于这部新国标是否有对民意的考量,如果有,新国标必然渗透着浓浓的民意,有民意的考量,其合理性自然不言自明,其可行性也就不在话下了。
结语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介绍,新国标将更具创新性和科学性,是一个拿得出手的、负责任的标准。新国标大幅度地提升了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要求,引进了机械安全、电性能安全、行驶安全、材料安全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简明的分类。今后电动自行车将分为三类,分别是Ⅰ(智动)型、Ⅱ(助动)型、Ⅲ(电动)型,更适合中国幅员辽阔、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的需要。调整了断电限速和车重的指标。今后,这三类车将统一限速为每小时26km,车重将分为不超过40kg、50kg和55kg(不含电池)。今后,各地市可以根据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城市的交通管理现状选择分类管理。
中国自行车协会在征求国家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做到先进科学、公开透明、程序合法、内容合理、技术支撑。目前,所有工作进入倒计时,争取在今年6、7月份最终推出,以免影响今年下半年非常好的销售旺季。马中超指出,届时,一直围绕行业和城市交通的问题将得以解决,行业的形象、市场的秩序等方面,也会有新的提升。这将是行业迈向成熟和做强的标志。
一切理论还需用事实来说话,真正的结论还需等新国标的正式出台。不管我们之前怎么猜疑、如何评价,新国标的出台会给所有的问题画上一个句号。而至于这个句号会不会圆满,我们还需静静等待。
无论新国标最后体现的是怎样一种规则,它都是利益各方博弈之后的结果。我们希望在企业和规则执行者博弈之外,更多去关注老百姓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304/2013042315482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