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蛋糕”风险隐现
巨大的市场诱惑力,吸引了大量资本入场。“国家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电动汽车技术进步,但各地盲目上马电动汽车项目的情况还比较多。”王子冬指出,“车用动力电池的充电、放电过程非常复杂,汽车行驶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遇到风霜雨雪等恶劣天气,对电池的安全性、一致性、稳定性要求很高。电池企业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还要有大量试验经验,才能生产出满足使用要求的动力电池。目前,我国企业普遍欠缺生产动力电池的经验,制造设备、传感器、插接件、正负极材料、隔膜等不够先进,盲目生产会有很大风险。”
从产销规模上看,我国车用动力电池基本都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尚没有实现批量生产,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短期内,动力电池企业不太可能实现赢利。”王子冬说,“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动力电池还存在三方面差距。”
首先,国外的动力电池采用自动化生产方式,而国内多以手工和半自动为主,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精细程度不高。从商品化程度看,我国还没有可以商业化的动力电池,而国外早已存在随意买卖的动力电池。从产品结构看,国外注重电池组整体设计和评价,包括对电池包的散热、能量管理、插接件的标准化。而我国电池企业关注的重点还停留在电池材料方面。此外,国外动力电池发展规范,标准化、系列化特征明显,而国内产品的尺寸、系列五花八门、庞杂混乱。
第二,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将注意力放在材料上,忽略了制造装备的改善。目前,我国生产电池的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这对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很不利。”王子冬说,“动力电池在大批量生产前,应该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研究放在第一位。”
第三,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大多各自独立研发,其经费有限,仅能解决动力电池基本问题,技术很难深入推进。“我们走访了许多企业,国内的企业之间缺乏充分交流,都希望了解别人的情况而不愿谈自己的经验,存在普遍的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为此王子冬建议,“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日本,建立动力电池技术联盟,推进共性技术发展,把钱花在刀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