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接招新能源难题
在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下,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车企也需要直面新能源技术研发的难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曾明确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热情高涨,但大多数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更多的还是在造势,吸引眼球。尤其是电池技术与国外企业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关键还是依赖技术、成本问题、公用设施问题没有解决。”
王洪浩表示:“从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分析,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两类。未来在城市中穿行将会以电动车为主。城际之间的车型,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动力轿车,10年至20年后,传统动力轿车有被混合动力汽车逐步替代的趋势。”
目前,发展新能源车的关键还是在于电池的研发,对于国内任何车企,生产一套混合动力的车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量产化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不同车企对混合动力汽车掌握的核心技术千差万别。国内的自主品牌对混合动力的核心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电池的可靠性比较差,动力也比较弱。电池的研发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时间。
据相关专家介绍,混合动力车3种车载电池中,铅酸电池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早已退出主流应用;镍氢电池虽然是目前商用化主流,但是上述主要指标的实验室数据均低于锂电池,且理论上基本不存在提升空间;锂电池尽管性能优越,然而安全性尚不能得到保证,且相对较高的成本也阻碍了其商用。电池性能不佳使纯电动汽车在行驶里程上有很大限制。此外还有些现实问题——纯电动汽车专用的充电站尚未建成。
期待补贴钱花到实处
“此次补贴,电池厂商将是最大的受益群体,对整车车企可以说只是一个方向的指引。”王洪浩介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幅度也很大,政府有一套比较科学的计算方式,以此计算出车企亏损的幅度进而给予补贴。中国政府也应根据节油率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的对象制定相应补贴标准和具体补贴方案,如实施差异化的燃油税,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尽快打破目前新能源汽车因成本过高推广过慢的局面。”
一些业内专家也表示了对国家财力投入的担忧。国家补贴的资金是否能真正推进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开发还有待观察。专家所指的核心技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单件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包括电机、电控、电池等核心技术。二是整车设计,即由整体控制设计对单个部件提出要求,让它们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现在电机、电控和电池厂商各自研发,单个部件产品性能都相当不错,但经车商整合后,电池的寿命却大大缩减,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瓶颈。
专家分析,从技术角度观察,未来20年至30年欧洲的乘用车仍以传统轿车为主,新增的新能源客车的比例不会超过10%。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国的发展水平不会超过5%,而电动车的比例不会到1%,补贴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但“走在路上总比停下好”。
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6月份出台(相关链接)
按照《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工作进度要求,6月份,《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将出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将进入提速期。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面临的三个瓶颈是:技术、市场、配套设施。”近日,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如是说。在已进行的新能源汽车小规模试点运行中,暴露出电池技术的一些问题。陈全世表示,对于大规模商业化而言,电池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成熟完善。另有不愿具名的技术专家称,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在电池电力驱动系统效率、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快速充电材料、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电池使用寿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仍有差距,部分关键零部件技术未获突破,仍然依赖进口,成本控制待加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电动汽车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玉涛则建议,成立产业联盟,联合进行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及产业化。
技术成熟与成本控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两个难点,也是国家出台扶持政策的出发点。陈全世认为,政策扶持方面,现已出台的1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十城千辆”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购买给予补贴等政策自下而上启动市场,路径准确鲜明,对于该产业是重大利好,但关键还要看能否最终落实。他表示,《规划》提出的“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的产能”实现较有把握,但这一产能到时能否完全开足则要看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则要看消费者的认可程度,能否实现目前难下定论。( 钟银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