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智慧——电动自行车业的王者之道】
“从改革开放就开始的全球采购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其实发达国家转移的主要是加工制造环节,产业的高端领域,比方说设计、研发、品牌、渠道、流行趋势、先进的材料和工艺装备,都掌控在自己手上。中国虽然有所进步,但究竟有多少话语权还需进一步努力。”日前,就“新一年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国际战略”问题,中国电动自行车职业经理人联合会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他认为,要突破眼前的桎梏,勇敢地“走出去”、获取全球高端资源为己所用才是王者之道。
【“电”遍全球 】
企业“走出去”代表了一种成熟、进步、自信和胸怀。中国电动自行车企业不向外走,不走向国际市场,就不可能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电动自行车企业在国内的营销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然而在国外,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国内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局部海外,金狮电动自行车从09年就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他们看来,2010年电动自行车企业发展要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考虑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优化配置资源的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市场,同时降低成本。
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并将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作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要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电动自行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电动自行车企业“走出去”有四种类型,一是国际援助型,帮助目标国家建立电动自行车企业;二是规避配额型,到第三国投资建厂,改变产品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享受被投资国的关税优惠;三是资源指向型,寻求国际化经营,利用国际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增强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四是跨国配置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全球化下进行资源配置、跨国发展的企业,企业具有全球化意识导向,在战略高度寻求可持续发展。
【新的深刻背景】
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之下,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了国外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诸多有品牌、有渠道的公司也出现了经营压力加大、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有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债务危机。为了摆脱资金困境,它们希望中国一些有实力的电动自行车企业“走出去”,建立资本关系、合作关系——金融危机给企业“走出去”收购品牌和渠道提供了天赐良机。
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电动自行车带来了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然而,也有非常有利的一面。这是因为,在我国电动自行车部分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如果过度依靠出口贸易,极易引发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而到境外投资建厂,实现原产地多元化,一则可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减少贸易摩擦,二则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作用。此外,在金融风暴猛烈的冲击之下,众多企业估值缩水,包括跨国巨头们在内的许多企业纷纷陷入财务危机、经营危机——这给中国企业并购、迅速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助力,金融危机也不至于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也给企业“走出去”带来了不少风险。在2010新的一年,企业向外走一定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走出去”是在国外打拼,整个或部分产业链都在国外,将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金融危机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为此提高风险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怎样利用全球资源加快电动自行车产业调整和升级,而不只是简单的低端“出口”呢?我们的经验是:第一,要提高开放的水平,懂得利用和整合更多的国际高端资源。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展会建立自己的设计风格,更深入的打入国际市场,把它们更多、更前沿的一些资源、智慧加以开发和利用。另外,可以引进更多的车型开发和制造的技术,以及先进的装备技术,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再比如,走出去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渠道,使得自主品牌能通过自己可以控制的渠道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影响力和控制力。第二是提高改革水平。这包括企业自身组织结构的改革,例如加大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上下游的、跨行业的,以提高生产集中度,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跨国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