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投入建设,半年后批量生产,当年就可以达到5000万销量。因此,账上永远都有3000万以上的现金。”2003年9月,苏州星恒电源(下称星恒)总经理肖斌向投资方联想投资提交了这样一份乐观的报告。
今年35岁的肖斌是同龄人中的优秀一员。这位清华大学的硕士生在28岁时辞去联想高级投资经理的职位,进入联想投资参股的汽车电池公司星恒任总经理。
作为国内最早拥有动力锂电池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星恒最初的梦想是遥不可及的汽车电池。联想投资在2003年帮助公司做出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调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市场,试图在这个低级别的产品市场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和动力电池产品制造经验。
肖斌的计划是以汽车电池的技术制造电动自行车电池,以较高的技术优势来快速打开市场。但年底的财务数据却让这位此前一帆风顺的年轻人冷却下来。
2005年底,星恒只做了100多万的销售额,公司现金流已经不足1000万。对于一个横跨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公司来说,如此低的销量和现金流是个再明显不过的危险信号了。
做现实的产品
和很多试图成就一番伟业的创业公司一样,1999年创立的星恒也是一个瞄准未来的公司—为将来数以亿计的电动汽车提供动力锂电池。引发这一“狂想”的,是星恒股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拥有的动力锂电池材料选取和相关的制造技术。
这实在是个遥远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当时电动汽车的市场远远没有启动,甚至到现在汽车电池在非常温状态下的稳定性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星恒也尝试过改变产品策略:2000年,星恒开始销售专业摄像机和新闻灯电池。但这是一个细分市场,过度的竞争导致利润并不高,且不能给公司未来的主业—锂电池的动力研究—提供帮助。
2003年10月,当肖斌带着4个人的团队来到苏州时,拥有的只是联想和其他几个股东许诺的4200万投资、一个空厂房和一位科学家待价而沽的新理论。
“这是个机会,”肖斌说,“风投喜欢那种会因为某项技术或产品而出现变革的行业。而这一次我有可能扮演变革的推动者。”他的思路是通过现有的汽车电池技术,迅速把电动自行车电池做成量产的产品。同样是动力电池,同样对安全性和寿命有较高要求,但自行车电池的要求要低,更容易达到。
来苏州之前,肖斌在提交给联想投资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三个月投入建设,半年后批量生产,当年就可以达到5000万元的销售。因此,账上永远都有3000万元以上的现金。”按照肖斌的统计,2002年自行车电池的销售量就达到8000万块。
在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铅酸电池仍是主流,这是第一代电池产品,成本低廉但是体积庞大。和铅酸电池比起来,锂电池的优势明显,它寿命长、容量大而且体积小。
肖斌立即开始了生产线建设和招聘。为了从日本和韩国公司挖来精细制造人才,肖斌会和每个目标人选吃饭,多数情况下会邀上对方的家人。“他们做一个由外企进入民营企业的决定,必须得到家人的支持。”另一边,中科院和星恒合作的基础研究也开始启动。
现实却有很大反差。2005年底,星恒只做了100多万的销售额,还无法批量生产合格的产品,账上现金已经不足1000万,甚至公司内部有传言“挺不了几个月了!”
4200万这个投资级别实际上对于星恒来说并不够多。这家公司一开始就全面涉及到了基础研究、工程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甚至有40%的生产设备都是自己设计制造,仅工厂和人力成本就耗去了近3000万。
肖斌发现根本的问题来自最基础的产品质量。动力锂电池的容量一旦做大,问题也就接踵而至。极片的厚度不均匀、短路、漏液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星恒。
肖斌逐渐意识到,基础研究的成果不会减少工程应用上的难度,他随后为公司制定的策略是集中资源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星恒正对着一条新的产业链使劲,什么事情都得大费周章。仅仅是为电池组找到一个外壳,公司就花了三个月。因为产量小,大的供应商不愿接订单,偏偏星恒的锂电池产品还需要度身定制—普通的锂电池都是圆柱形,而它却是方的。这样一来,防漏和平整度就都成了问题。找到供应商之后,星恒甚至还需要和供应商一起确定制造工艺,并研究出一整套验货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