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左右为难
“对于政府出台的措施,我们没有疑义。”萧山区电动车自行车行业商会会长石永良说,“政府要遏制交通事故,维护杭州市容形象,我们能够理解。”
“但是,”石永良很快就转折了:“这政策的出台,对企业打击很大,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多考虑一下。”
石永良分析说,如果相关部门这次“动真格”,会同时造成三种情况:生产厂家要开拓新的市场;经销商退车;老百姓不买车。这三者一起袭来,很可能就会造成生产企业的破产,生产企业一旦破产,又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下岗工人推向社会,售后服务无法兑现等。
一些电动车生产企业也认为,危机下一些本要买汽车的消费者会转而买电动车,由此看好电动车市场,并扩建了厂房,增添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目录》一旦付诸实施,对这些企业的不良影响将更为深刻。
为了减少损失,争得一点点“话语权”,4月12日,浙江省自行车协会召集了20多家电动车企业的负责人开了一次内部会议,商讨对策。
据了解,会后自行车协会与质检部门达成了一个协议,主要内容是:生产的车辆不符合“市标”但符合“国标”的,可以继续生产,但必须异地销售;但在杭州销售的,必须符合“市标”。
然而,仍有厂家不满。“美国电动自行车的标准是限速32公里,欧洲是25公里,我们限速20公里,本身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产厂商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如果电动车的速度在20公里以下,至少有60%的人不会去买电动车了。”
夹缝中的生存
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措施,企业主们并非全然反对。
“有些厂家车子越做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有些消费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也确实太差。”全水明说,电动车行业要想健康发展,既需要“行业自律”,也需要消费者的“行驶自律”。
一位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电动车行业内鱼龙混杂,厂家之间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政府的管理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该人士认为,应该对电动车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分成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电动自行车的摩托化,如果将电动摩托车从中划分出来,以管理机动车的方式去管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尽管如此,摆在全水明们面前的,依然是企业生存的难题。“杭州市质检部门抽查企业的第一天,有些企业就干脆关门躲避了。”全水明透露说。
对职能部门的检查,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在企业发展之路上,能走多远算多远。在萧山区,一些电动车企业只能如此无奈地消极应对。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传说电动车新“国标”即将出台时,就有一些企业萌生了退意。
“但‘隔行如隔山’,转产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如果杭州不让销售,我就开拓其他市场;如果杭州不让生产,我就考虑异地生产。”全水明对电动车行业依然坚守,尽管他知道,这需要付出时间和成本。
与电动车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相比,在杭州市场占有重要一席的绿源集团则从容得多。2008年,倪捷在山东沂南县投资兴建年产20万辆电动车的工厂,意在拓展北方市场。“杭州是我们的重要市场之一,但对我们的总体影响并不大。”倪捷说。(王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