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行业现状:消费者充电“八十一难”
[提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桩成为了淘金者的一方热土。资本大量涌入下,充电桩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增长。
充电收费标准分为峰电价、平电价和谷电价,服务费单价都为0.8元/千瓦时。记者从20%的电量到充满一辆综合续航里程为230km的车型,时间大约需要1.5小时,费用61.13元,停车费15元/小时。
二、运营商之痛——建更多的桩,亏更多的钱
对于消费者而言,充电难、充电贵这些实际问题无法解决,必然会怪罪运营商的不作为。而作为运营商,眼下要考虑的,并不仅仅是服务消费者这一个难题。
通过走访普天新能源以及国电南瑞等企业后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大面积建设充电桩并未给它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而现实状况是“桩建的越多,钱亏的越多”。
作为充电桩站,回收成本肯定需要一个年限。现在运营商更多是在抢占地盘,圈地跑马。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几乎所有充电桩运营商都还处在投资期,短期内无法盈利,这意味着充电桩行业将要进行一场长久的“消耗战”。
总而言之,现今,充电桩站运营商整个行业还处于大洗牌时期。眼下,对于大型投资商来说,抢占市场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而对于中小型运营商来说,如何应对整个行业的洗牌,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要紧事。相对而言,来自运营服务产生的微薄利润已经显得无足轻重了。
三、供应商薄利,被迫承担运营商职能
得益于充电桩本身并不高的技术门槛,许多企业怀揣梦想想要在这个行业内大展宏图,但是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行业早已变成一片“红海”。
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以及大型运营商的订单,充电桩制造商内部早已打起了“价格战”,这就让原本利润不错的上游逐渐变为薄利的行当。有些企业为了出货量,甚至被迫负担起了充电桩后续运营的问题,这就让原本利润单薄的上游制造商更加吃不消,步入恶性循环。
一位负责充电桩制造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的充电桩制造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导致最后量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明显不如之前展示给客户的样品,很多运营商对此却并不知情。
对此充电网CEO王振飞、南瑞集团倪峰等不少业内人士都曾公开批评这种有损行业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投机行为,但问题依然存在。
充电站运维缺位
不管是消费者也好,还是运营商、供应商也罢,现如今都对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感到不满。
眼下,充电桩产业链中大致存在三大类销售模式。
第一,正常销售模式。即充电桩制造商将产品卖给运营商,运营商通过购地、建桩后,为消费者提供充电服务。
第二,企业一体化模式。即充电桩制造商、运营商、整体解决方案商是一家企业。这样的模式一般前期投资巨大,并且成型较慢,只有寡头企业拥有这样的实力,中小企业并不适用。
第三,制造商运营模式。充电桩制造商将产品卖给运营商,运营商只负责建桩,其它后续问题依旧交由制造商打理的一种方式。
简单而言,就是充电桩制造商既要负责生产,又要负责后续运营,这其中跨过了运营商环节。通过多方走访,记者了解到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在布局充电桩产业时,大多采用第三种模式。
但这种模式可能导致了充电设施与消费者脱钩。
在表面看来,制造商提供优质服务,运营商专注市场扩展,这种方式并无不妥。
但现实却是,制造商一方面无法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另一方面,无力、也没有动力培养自身的专业运维团队。让充电桩制造商承担起市场运营职能,必然会对一些企业造成压力。在原本就薄利的上游,额外的开支和人员配置会让大多数中小企业无力承受,容易激起制造商和运营商之间的矛盾。
而对于运营商而言,将建桩之后所有后续问题全都交由制造商处理,会导致运营商无法及时取得充电桩运行状态。
另外,运营商与制造商之间存在隔阂。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市场中存在,制造商手中没有用户信息,这些信息掌握在运营商中;而电桩运营状况掌握在制造商手中。这些信息属于商业机密,双方不愿共享。
实际上,最好的方式,是电站运营商自行管理维护电站中的充电桩。如果将运营部分交给制造商或第三方运维团队,可能会导致“外人”对电站的定位、宣传工作不上心。最终导致很多消费者找不到附近的充电设施。导致大量充电桩闲置。
举个实例,根据普天给出的内部数据,理论上一台直流快速充电桩每天可以服务8台左右的新能源汽车。而如今,因为运营商的“撒手不管”,一台充电桩的使用效率不及30%,那建再多的充电桩有何意义?如果占位、损坏等基础运营问题都无法及时解决,运营商亏损必然会是常态。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706/2017062214324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