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亮相北京车展的88辆“新能源”车型既有纯电动汽车,也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还有增程式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汽车被形象地比喻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如今,这部机器正在面对革命性的变革。
一、综述:四月“重磅”迭出
4月初我国乘用车销量逐步走强,与此同时,汽车工业也迎来了今年最大利好——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些措施给汽车制造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都指明了方向,”“电动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预计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道。“节能汽车可能会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7%,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我们看到,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本月重点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通过
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会议确定,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会议提出的四项战略措施,有两项特别需要汽车生产企业密切关注。一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立研发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和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轻量化水平。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实施鼓励购买和使用节能汽车政策,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企业应针对上述两项战略措施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同时,对于科学技术部于3月27日发布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应一并认真研究。
本月重点二:2012北京国际车展开幕 新能源汽车成为焦点
在本次的北京车展上,各大车企不遗余力地展示了他们在混动领域的成绩,而作为混合动力车领域的佼佼者,丰田及雷克萨斯品牌在本届北京车展不但展出了已经在中国批量上市的新普锐斯、凯美瑞混合动力车“尊瑞”、CT200h,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车的概念车“云动双擎”更是进行了全球首发,并计划2015年进行量产。此外,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也在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在华布局。
就在我们看到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在油电混合动力技术方面专利完备、战略车型来势汹汹之际,国内厂商也正在加快插电式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技术发展,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上,在政府的支持下,拥有自己的创新产品。
此外,许多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也纷纷倡议: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在传统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也应该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内燃机运行效率、轻量化、减低风阻,减少摩擦阻力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认为“无论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是实现传动能源汽车动力性能的优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反过来,要到这个目的也是能从多个途径实现的,我们甚至可以更多地考虑其他的替代能源产品。”
二、新能源汽车路线分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整车企业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8626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55辆、混合动力1300辆,代用燃料汽车567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020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830辆、混合动力1499辆,代用燃料汽车6873辆。其产销总量均已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成绩(2011年汽车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8368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655辆、混合动力2713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
3月份国内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已与纯电动车不相上下,并且有后来居上之势。
具体到相应的技术路线上,1830辆纯电动汽车看似与去年同期相差不远,但今年的这一数字更多来自于消费者的购买(约1203辆),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而增长更为明显的则是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突飞猛进,在丰田第三代普锐斯热销的推动下,今年以来混动车的销量呈现稳定上扬的势头。而并未统计在内的进口车型雷克塞斯CT200h,3月份,在国内的销量已达1456辆,混合动力车型已占据雷克萨斯当月销量的25%,从全年规划来看,混合动力车型将占到雷克萨斯全年销量的15%。
目前日本获得长期从印度进口稀土保证。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出访德里,并于4月30日就稀土进口与印度政府基本达成协议。为此,印度国有稀土有限公司将与丰田通商株式会社进行合作,计划向日本出口约4千吨稀土资源,这相当于日本年使用量(2万7千吨)的15%左右。考虑到中国的对日出口和日本新的稀土来源,日本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估计不会真正转移到中国生产,中国的合资企业最多也就是末端组装厂。从企业利益角度,合资企业生产较多新能源车型的成本也较大,反而是进口新能源整车会卖的更好。在高端车方面,日系的进口混动车与欧系豪华车正面交锋,混合动力带来的成本将不是问题,进口车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