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一个产品做成了一个产业,并成为产业的开创者和领航者。在他的带领下,三全食品不仅带动了30万人就业,还带出了一支包括思念食品在内的速冻食品大军,使郑州成为中国速冻食品基地。
他拥有这个浮躁社会所稀缺的务实精神。在行业前景低迷时,别人闪转腾挪在实业和资本之间,他却坚守速冻行业,探索新的路径。
他考虑的不单纯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一个行业的发展。他代表着一个实业时代的辉煌。坚守实业,让他成为行业中无可置疑的领导者,也让他在实业资本化的选择中,坐失良机。当三全食品被昔日的追随者超越,陈泽民被指责为“保守者”。
2009年7月2日,他辞去董事长一职。他的长子陈南由总经理调整为董事长,次子陈希由副总经理调整为总经理。三全食品也完成了权力接替,公司“第二代领导人”走上前台。
陈泽民还没有离开会议室,他的儿子们就突破了他的谨慎,宣布将组建“三全集团”。
有人说,“陈泽民时代结束了!”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从发明家到企业家
他的故事已经众人皆知,却很少人知悉他成功背后的必然。
他从小就对各种发明特别感兴趣。小学时,就买来矿石、漆包线和一堆无线电配件,熬了3个夜,制作了5天,自制了一台收音机。
初中时,他制作的石英管收音机还被送到北京参加青少年手工作品展。
高中时,他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又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
在他成为外科医生后,还因为发明了很多实用的手术器械、医疗器械,被授予“全国科技标兵称号”。
发明不仅激励他的人生,而且还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推着他由外科医生转变为一个企业家,并无意中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行业。
他的创业现在看来有些误打误撞。
1989年,陈泽民向邻居借了1.5万元买了一台软制冰激凌机,在郑州的商场里卖冰激凌。
当时制作冰激凌普遍使用一种化学原料,需加热,因此冷冻过程费时间。他就改用一种植物原料,省去了加热工序,制作时间短,口味也好。
这个小小的改变吸引很多顾客排着长队购买。
他只是想卖个冰激凌,挣些小钱。但是,他由此打开了财富的第一道门。仅仅3个月,陈泽民就还清了本利。
这次意外的成功激发起陈泽民巨大的自信。他不仅扩大了经营规模,还租赁了厂房,增加机器,雇用工人,搞起了冰激凌批发。
很快,市场上出现了同样的产品。面对竞争,他开始琢磨生产上海流行的夹心冰激凌。
买不起100多万元的设备,他又习惯性地想出新点子。他在冰激凌壳内先浇上少量冰激凌液,短暂冷冻后,将冰激凌中间尚未冻实的部分倒出,再灌入另一种口味的冰激凌销售。
这样只用原有设备,仅改变生产工艺,却生产出了当时郑州市唯一的夹心冰激凌。三全厂门前挤满了购买者。
1990年,郑州国营食品厂也开始生产冰激凌。陈泽民的小作坊无法与前者抗衡,他准备开发别的产品。
陈泽民想到了汤圆。早年在重庆工作时,他和爱人学会了当地的汤圆手艺。来到郑州时,陈泽民每年过年都包汤圆送给亲朋好友,许多人都表示,如果市面有售,宁可掏钱买。越来越多这样的说法让陈泽民意识到,汤圆里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当时,要想批量销售汤圆,储存问题一直无法突破——为了使糯米汤圆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粘连,一些业界专家试验了脱水法、真空包装法等,均未成功。
1990年冬天,他去哈尔滨出差,看到当地人把饺子包好,然后放在屋外冻上,随吃随拿。他就琢磨:饺子能冻,汤圆也能冻。
他又把夹心冰激凌两步制作方法借用到汤圆速冻上:先把汤圆芯冻实,包上皮之后再冻一次。这样不仅缩短了冷冻时间,还解决了以往液体汤圆芯包制时不易成形的问题。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办法,使陈泽民成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发明人。他的“二次速冻法”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1990年10月,他研制的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开始批量生产并投放郑州市场。日后,陈泽民还发明了中国第一颗速冻粽子。
目前,三全公司拥有国内速冻米面食品行业唯一一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了国内行业唯一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中心目前已累计开发新型产品400多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项目达210多项,获得10多项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