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江城武汉是华中重镇,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人口众多,消费旺盛。电动车在武汉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动车市场巨大的容量和商机成就了一批为这个行业不懈付出的人,造就了一批成功者。张枝松张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投身商海多年,转型做电动车后,从挫折中起步,发展到现在成为当地市场及行业的传奇人物。

初涉商海 果断转型
张枝松,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北京从事医疗器械销售,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成本。1997年他离开北京,离开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医疗器械销售行业。之后,张枝松曾短暂的投资办厂生产保暖内衣。然而,市场险恶,两年时间里三百多万的资金亏损大半,手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十万。当提及这段经历时,张枝松张总很淡定,时间的涤荡让这个久经沙场的战士多了一份从容和豁达。
经过两年时间的蛰伏、反思和观察,张枝松最终选择了新兴的电动车销售行业。2002年,他在武汉市三阳路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电动车销售店,面积只有50平方,开业之后,生意蓬蓬勃勃,很快张枝松的专卖店车子质量好、服务好、售后有保障的名声就传了出去,上门选购新车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正当他对电动车事业的发展满怀美好憧憬时,风云变幻,一股寒流毫无预兆的袭来,严峻的现实给他上了无情的一课,将初入行业的他杀了个措手不及。

市场寒流 坚强支撑
2002年,武汉市出台政策限制电动车上牌,一夜之间,老百姓日常使用的电动车失去了合法的身份。一时间,各方的质疑和忧虑让这个新生的行业陷入了迷茫。
当时悲观情绪弥漫,很多人认为电动车行业不被政策所容,从此会一蹶不振。在整个武汉市,消费者们议论纷纷,老百姓对电动车的正常使用和前途命运顾虑重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经销商选择了放弃和退却,转而去做其它行业。
“最差的时候我三个月只卖掉了二辆车。”张枝松回忆道。这是张枝松当时要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因为上不了牌,不但卖不出车,甚至以前在他店面购买了电动车的消费者也要求退货。面对这种局面,是躲避还是拒绝,每个经销商都有不同想法。但张枝松二话不说,坚决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合理要求,按照正常程序给符合要求的消费者都退了车。这让刚入行业的他损失很大,但是他自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
张枝松坚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动车行业不会就此夭折,在面临“三个月两辆”、“退车”等经营困境和政策问题的合围夹击时,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事业,店面继续开放营业,接受老百姓的“退车”。
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枝松仍记忆犹新。那段时间,张枝松可以说是遭遇了投身商海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然而,电动车具有大众交通工具的自身特性,面对强大的民众需求,政策层面进行了调整。电动车产业得以生存,并寻找机遇继续壮大,也让坚持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人们为之继续奋斗和付出,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张枝松的执著让他继续在这个行业里坚守,这样的坚守一直持续了10年,如今,这份坚守带给他的不仅有湖北省的“最大”,还有同行的羡慕和赞许。
坚持到底的毅力让张枝松走到了今天的地位,他自己认为:这份毅力的练就源于对生活的信念、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源于对亲人和朋友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