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电网的根本性革新
大量电动车给整个社会的用电需求特性带来根本上的改变。继而对电厂地理位置的分布优化,电网的峰谷周期和电力的整体需求量都产生重大的变革需求。因此全新的智能电网技术也处在酝酿阶段。智能电网的目标是,电网根据需求指令电厂进行相应式发电。这样就避免了用电需求低潮期的大量电力浪费。
3. 电动车本身的技术突破
这一方面的主体是汽车企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艘以企业并不是天生的创新主体。要想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就必须有外界的压力和引导。因此德国政府和欧盟很注重对企业的鞭策和引导。欧盟逐渐压低“平均新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量”就是在逐步逼迫汽车企业走向零排放的道路。由德国政府发起的“E-Mobility”项目就牵头德国三大汽车厂商和三大电力企业分别配对开展合作研究,力争实现电动车技术的整体突破。
4. 基础设施的革新
由于续驶里程的差异,并不是将加油站直接改成充电站(或者电池更换站)就可以。城市内的充电站(或电池更换站)网络与高速路的充电站(或电池更换站)分布将需要重新规划。联网的充电的计费系统需要设计。另外在电动车续驶问题上,快速充电技术和更换电池电池技术都还没能有压倒对方的优势。
5. 示范运营
为了收集用户在日常使用电动车时所遇到的问题,戴姆勒和宝马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示范运营项目。戴姆勒最先在柏林投放100辆电动Smart轿车,并联合RWE电力公司在柏林市区建立500个充电站。然后在意大利和美国加州也开展类似的运营项目。宝马在美国加州、纽约和新泽西也开展示范运营,仅在洛杉矶就有500辆Mini E在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示范运营。德国企业的示范运营不是在公交车方面,而是着重于私人用户日常使用的示范运营。私家车示范运营代表了德国厂商对自己产品进入市场的信心。戴姆勒预计将于2012年正式大规模量产电动车Smart fortwo Ed车型。
6. 产业化的前期准备(工业标准与产品制式的制定)
新技术到规模的产业化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各种工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琐碎但又无法跨越的阶段。
7. 社会消费习惯的培养和鼓励
德国最大的汽车俱乐部ADAC宣布,自己的会员在一定期限内将获得免费充电的优惠条件。
8. 石化产业的转型问题
9. 变革后的经济循环问题
电动交通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大特点是,整个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能源电力企业的参与程度以及消费者组织的参与积极性。这主要源于整个社会对此事的认识问题,电动车不是汽车工业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基础(能源与交通)根本变革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