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行业乌云笼罩
电摩新国标明年将实施,加上电动自行车标准修订迟迟不能出台,以及地方酝酿的“禁电”措施,政策变化的风险犹如乌云笼罩着电动自行车行业。
电动自行车主要产地的一些企业面临倒闭或转让。“浙江省、天津市已经有一些企业倒闭,江苏省也有好几家企业做不下去了,只能整体转让。”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陆金龙透露。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进步,市场的需求激增。1995年,第一辆轻型车在清华大学诞生,到2001年产量仅59万辆,但到2006年开始突破2000万辆,目前已超过1亿辆。根据2008年的统计,有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达2394家。
在有电动自行车许可证的生产企业中,只有100多家是原来的摩托车生产企业。这意味着新国标一旦实施,将只有100多家摩托车企业可以自动获得生产许可,剩余的2000多家企业将面临违规生产的境地。另外,还有3000多家配套生产企业和几十万家经销商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按照《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和工信部今年4月出台的《进一步完善摩托车准入管理事项的通知》,新建独立法人的摩托车企业,项目总投资不得低于两亿元;新建企业应当具备年产两轮摩托车30万辆的产能。高高的门槛把电动自动车生产企业挡在了门外。
专家认为,由于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取向,使得电摩新国标将为摩托车行业开拓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它与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无缝对接”,却压缩了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新兴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虽然新国标有利于促进‘轻摩托化’电动车的产业升级,使其在产、销、用方面的违规行为得到规范,但还需要做好相关政策的配套。”马贵龙表示。
目前,中国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不符合电动自行车标准。按照新国标,这些时速超过20公里的电动车不能行驶在非机动道,却又达不到轻便摩托车的标准要求,也不能在机动车道上行驶。
作为大众的代步工具,这1亿辆车的路权如何保证?如果将这些车贸然上了机动车道,会不会造成更大的交通安全隐患?这些都急需配套政策来解决。(转载中国经济时报)
温家宝上海江苏考察:要确定适合国情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
第一财经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8日~29日到上海、江苏考察工作,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进行调研,走访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
温家宝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温家宝考察的第一站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试基地。他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尽快突破关键技术;二要以消费政策引导排量小、能耗低,尤其是污染少的汽车发展,大力支持电动汽车发展;三要科学论证,确定适合国情的电动汽车发展技术路线。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过和上海市电力公司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合作及共同努力,在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研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量为650Ah的钠硫储能单体电池,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据悉,现已建成2兆瓦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中试生产示范线,合作双方计划在2009年底前成功研制百千瓦级的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并将进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
29日上午,温家宝来到江苏南京考察。他首先来到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苏宁电器集团。他说,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还嘱咐企业负责人,要搞好服务,在“家电下乡”方面作出新贡献,创出一条新路子。
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我们要时刻想着创新创造新能源,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电动汽车是其中待开发的地带,电动自行车也遭遇着一定的挑战。
社评:“被加速”的电动车
今年以来,行业内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实现路径的争论逐渐减少,电动车已经成为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最佳选择。随着路线的确定,从政府到企业,都开始释放出加快电动车发展的强烈信号。
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电动车产能的近期目标。
而本月奥巴马访华期间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以及国务院提出的40%~45%的碳减排目标,更是将推动我国未来电动车的加速发展。
《中美联合声明》表示,中美启动电动汽车倡议,以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此外,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
11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国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在即将到来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宣布,发展低碳经济将纳入长期规划。而作为历来的碳排放大户,汽车行业必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本届车展上,不论是跨国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展示了大量的电动车车型。我国各大汽车集团也都发表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上汽集团董事长、上海汽车总经理陈虹就表示,上海汽车计划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取得竞争优势,目前正全面布局。上海汽车计划培育电池管理能力,形成电池产业链,形成自己的电驱变速箱的开发、整车集成以及整车的集成系统。
作为在电动汽车领域赌注最大的厂家,日产汽车开始一系列的电动汽车推广,在11月份日产先进技术说明会上,日产汽车首次在中国进行了电动汽车的试驾。同时,日产展示了日产独立研发的层叠式锂离子电池体积小、稳定性高,且拥有更大的能量密度,为日产电动汽车更快的行驶速度和更高的巡航里程提供保障。被誉为“移动的绿洲”的日产纯电动概念车NUVU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电动车发展趋势一: 政企合作 东风日产试点电动车商用
但是,虽然政策层面在加速推动电动车,企业也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但是,电动车作为一项并不完善的新生事物,如何实现商业化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肯定难以实现。
去年年底上市的F3DM作为我国第一款电动车,由于成本较高、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至今仍然没有对个人消费者开放。这清楚地表明了,单靠企业自身难以推动商业化。
电动车的商业化,企业和政府合作,特别是和地方政府合作,一起推动或许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东风日产开始走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
11月22日,广州市政府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同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谅解备忘录”。这是继和工信部、武汉市签署合作规划之后,日产签署的又一电动车发展规划。
根据备忘录,广州市政府将在充电站、维修站等电动车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支持。东风有限作为日产电动车项目在广州的合作签署方,将参与未来的投入方面的探讨,但执行方面将由其下属的东风日产负责。作为日产在中国唯一的乘用车合作企业,东风日产将推广电动车,并将按照规划,在2011年将电动车导入中国市场。
日产致力于成为“零排放汽车领军者”,计划于2011年初在中国投放第一款电动汽车,并于2012年全球范围内推广电动汽车。届时,量产电动车的车身将会独立开发设计,不会基于日产现有的任何车型。
日产汽车执行副总裁西川广人表示,日产汽车在2011年初将电动车正式导入中国,而在政府对电动汽车导入表现积极的中国,电动车的普及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东风有限公司董事中村公泰表示:“我们会继续跟进广州市政府制订方案的事宜,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补贴、消费者的购车理念等方面作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