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打击
作为全国曾经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天津很快转身成为了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基地,目前天津有着全国4成的电动车年产能力。而江浙以及上海地区,电动自行车的发展也受到了认可。而其中的缘由,是当地政府为了扶持地方产业。
深圳在这一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并无明显优势,但深圳却有生产电动自行车最优的技术环境。“一方面深圳是我国出口高档自行车的产业基地,自行车产业链非常成熟且稳居高端;另一方面深圳的电子类技术非常发达,国内不少大品牌电动车厂使用的控制器之类的核心部件均产自深圳。所以深圳在生产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和开发上,是全国领先的,但我们的领先并没有受到政府的认可。”刘伟说。
据悉,仅深圳的沙井镇,拥有工业生产许可证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已经超过40个,此外还有无法统计的各类小生产作坊,每月的产量超过1万台。“在禁电的政策影响下,电动车产业迟迟未能做大,对GDP的贡献也就不像江浙和天津企业那么大了。”刘伟说。因此他认为对于这样的“鸡肋”行业,对于追求现代化的深圳,不构成诱惑力。
目前,深圳的电动车产量占广东省的60%,年产值达到16亿元,相关配套产业的产值达到了48亿元,但从净利润来看,这一行业对深圳的税收贡献额并不令人欣慰。但李志军认为,这是一个朝阳行业发展的现状,政府应该从“禁电”走向“管电”。
但这样的愿望在刘伟看来,并不现实。据悉,电动车全部都是民营经济为首的发展模式,广东的电动自行车业并没有得到任何政策上的扶持,“很难和政府取得有效沟通。”刘伟说。
资料显示,广东地区,已经有广州、珠海、东莞已经实行了禁电政策,而曾有意禁电甚至在逐步禁电规划的城市还有深圳、惠州等地。这使得我国其他省份有了“禁电”的范本。据悉,我国内地省市有禁电意愿的,还有南宁、昆明、北京等地。一旦全国“禁电”,这个在中国曾经急速增长的行业将会受到致命打击,“或许大家都会转行,留下极少数的厂家专做出口。但是全国‘禁电’不大可能,和南方不一样,北方很多政府官员都是骑电动车上下班的,不像南方都是开车。”刘伟说。
据悉,在全国范围内,电动自行车的整车厂在高峰期有2000家左右,如果加上配套设施的供应厂,这个数字还要乘以10。一旦全面“禁电”,首先会殃及近亿的电动自行车用户,其次,这2000家工厂也将成为历史。
电动车上那些灰色的人
“我比小偷还心虚”
“看到民警我们就跑,不是我们怕他们,而是给他们面子。”那是9月下旬一个炎热午后,在深圳世界之窗附近的公交车站,陈远航趴在自己的电动自行车上,躲在一个阴凉的角落慵懒地说。
“我们不是贼,但是出来拉客,却比贼还心虚。”陈远航对附近沙河派出所的民警感到很反感,但他是广东人,当地民警事实上对他已经有了“网开一面”的嫌疑。“他们比我更惨啊,都是外地的,平均每个月要被扣两次车。”陈远航指了指身边的刘志广和胡民意(化名),他们来自河南,在深圳工作,其中刘志广是利用业余时间拉客,而胡民意在失业以后,拉客成了他的主业。
“要是直接没收我们的车,禁止我们再上路也就算了,但每次派出所的人扣了我们的车以后,交几百块钱,车又落到我们手上,这算什么事嘛!”胡民意说。他是沙河派出所的“常客”。几个月的时间,他至少和民警打过8次以上的交道,这意味着他至少交了1600元的“罚款”。
“我被交警抓到的话,就心服口服,罚20元、30元、甚至罚50元,我给得心甘情愿,因为他们一来是真正管交通的;二来,他们罚多少,就开多少票。但是派出所从来不给我们开票。”刘志广边说边向四周张望。他说干这一行的,要时刻准备逃跑。
但更有意思的是,刘志广在半夜的时候,经常送下班的民警回家。不过为了和民警搞好关系,刘志广说:“我们一般都坚决不收他们的钱。”
和刘志广一样,胡民意每月的开支大约需要2000元,这里面还包括了派出所的罚款。“一个月抓两次,至少400元,万一运气不好,取车的时候发现电池和控制器被人捡走了,就还要多花一两百元。”刘志广此时摘下墨镜,指着胡民意笑了起来。“那个×巴,有一次还说活不下去了,要跑到派出所的楼顶去跳楼,没想到到天台的楼梯口封住了。”
尽管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但这些搭客仔们却一致地表态,希望得到政府的统一管理。“政府可以每个月或者每年都跟我们收管理费,把我们统一管起来,而且我们还愿意当治安协管员,义务维护社会治安。”陈远航说。
“禁电?我不干了”
黄华平至今还欠着数十万赌债,他无法继续留在老家湖南张家界,但他并没有想赖掉这笔钱。“我来深圳这么多年,已经还了几十万了。”黄华平现在是深圳关内一家湘菜馆的送餐人,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电动车。但天性乐观的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负担就比其他打工仔大。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是一个很有悟性的人。”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优点,“前几年我感觉炒地皮应该能赚钱,于是花了5000块钱在张家界的山沟里买了一块地,果然那边准备修高速公路,要征掉我的地。”黄华平摊开两只手,“应该能赚9万块钱。”
对他来说,这块地正好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但当下,对于政府要禁电动自行车,黄华平显得很不能理解。“我一不偷二不抢,都是靠自己的汗水挣钱,禁了以后,我就只能不干这一行,但是我们很多的老客户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只能吃得起我们7块钱一份的盒饭,我一走,他们就只能去吃十几块钱的。”在过去的两年,黄华平已经换了三台电动自行车。“都被偷了,车一丢,我马上就买新的,这个钱是很容易赚回来的!所以不能耽误做生意。”
自称天资聪颖的黄华平又开始算账:“一个盒饭7块钱,我能赚4块,一天送50个饭,不到一周,一台电动车的钱就回来了。摩托车就不行,自行车又送不了这么多。”
不过一旦深圳真的要禁电,黄华平计划偷偷回一次老家,找十个农民来深圳擦鞋。
尽管深圳目前仍在对具体的“禁电”模式做进一步研究,但30万左右的使用群体以及众多的电动车制造商、经销商、配件商、维修商等的利益和声音是否会被政府关注还不得而知,而在近期某网站关于“禁电”的调查显示,58.77%的人表示反对禁电,而一旦禁电令最重要执行,那些人,那些车的去处,将会被如何考虑。(黎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