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逃避,电动自行车主们对于查车也有挥刀相向的过激举动。今年5月13日,宝安区大王山村口,南沙派出所的10余名警察和治安员在这里设卡查车。一名50岁左右男子的电动自行车被查扣,他不服,要退未果。该男子大怒,转身回家拿了一把约40厘米长的刀,大喊着“还我电动自行车,不然砍死你!”挥刀向警察砍去,负责此次查车行动的警察很少面对过这种场景,一愣,一名警察的手腕被砍伤。警方鸣枪示警,该男子逃跑,迅速消失在街巷里。而该男子的老婆则推着其丈夫被查扣的电动自行车想推回家,被现场警察阻止并将她带回派出所调查。
孙军在宝安石岩、沙井交界一带做了3年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载客生意,他已经积累出不少对付查车的办法。孙军说,要是看到有人查车,当然能逃就赶紧逃,有时候实在逃不了,就把查车者拉到一边,“塞点好处意思一下”,“当然要是人多绝对不行,人家肯定会拒绝的”。孙军利用这种方式躲过了几次查车。
显然,当市场需求存在,而行政力量又强行要阻止时,一些灰色地带灰色交易便应运而生了。
宝安石岩去年11月曾发生震惊全国的袭警事件,因查摩托车而起。该街道的一名官员就抱怨,上头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查车,但每次查过之后还是照样无法根绝,街道办的基层官员为此疲于奔命。每一场轰轰烈烈的查车行动之后,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总是免不了春风吹又生。
眼下查车遇到的阻力,已让不少基层执法人员十分头疼。如果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执法人员面临的暴力抗法将会更多。对于拉客仔来说,电动自行车就是他的谋生工具,恰如小贩的锅碗家什,轻易不容侵犯。
“工厂倒闭了,我就靠这个挣碗饭吃。”不少从工人新转来做电动自行车载客生意的人说,电动自行车就是他们的饭碗。从这个逻辑上来说,扣人电动自行车,就是砸人饭碗。
交通突围电动自行车的生存基础是居民的出行需求,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最要紧的无疑是消除这种需求。
“犟驴”没有违背经济学规律,电动自行车的生存基础依然是公共交通无法完全覆盖的区域居民的出行需求,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最要紧的无疑是消除这种需求。
如果关外的公交覆盖率没有更大上升,如果城中村的道路治理没有进展,查了一拨电动自行车,新一拨必将迅速冒出。其实,深圳早在2003年就开始在路上查电动自行车。查了6年,电动自行车依然在跑。
深圳关外不少从东莞考察禁摩回来的基层官员们啧啧赞叹该市禁摩成功。在东莞,政府对从事载客营运的“摩的”司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造册登记,并出台“摩的”司机转型就业资助补贴办法,积极引导他们转型就业;此外则是大力改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交解决市民出行难。此类措施来源于各界参与的座谈协商会,曾在东莞实施禁摩前和过程中多次举办。
对于深圳眼下来说,铲除电动自行车生存的土壤,大力提升特区外的公交覆盖率应是当务之急。
交通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今年初发布的《2009年度深圳市交通综合治理工作白皮书》,从政府层面上来说已经意识到交通问题的严峻形势。白皮书承认,随着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区外的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系统等距离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提高特区外公交线网覆盖率,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这已经成为深圳市今年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努力的方向。政府承诺,今年特区外新增或更新公交车辆600辆。不过,交通问题依然有待理顺和突破。
新上任的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张士明坦言,交通的管理体制不顺,以前特区内及光明新区都是由原市交通局垂直管理,但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交通局则由辖区政府管理;深圳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体系,特区内外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没有一体化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不相适应;再就是管理模式沿用旧办法,城市道路由城建部门负责建设,特区外公路建设主体除市交通部门外,还有区政府、区公路局、工务署以及街道、村等,出现多头建设现状。
这种管理上的问题,在深圳这次大规模机构改革背景下有了解决的契机。新成立的交通运输委员会对城市道路进行统筹建设。但愿如张士明所言,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特区内外交通一体化,减少层级,提高效率,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交通服务。
也许到那时候,关外骑着“电驴”的人们都会让自己的“驴”歇着了。
深圳法制办盛赞南方都市报发起的“禁电”法规讨论:
讨论越充分 法规越完善
深圳拟出台法规禁行电动自行车引发深圳市民大讨论,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负责审核此次“禁电”法规的深圳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肯定了公众讨论的重要价值,表示法规制定前讨论越充分,越能让最终法规更完善。
作为深圳市政府的法律顾问,市法制办承担市府各部门报送市政府的法规、规章草案的审查工作,并对相关法规、规章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征集意见一般采取在深圳特区报或深圳商报登公告的形式。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往往不注意这种长篇累牍刊登的政府公告。“密密麻麻一大片,头疼,估计也不关我事,一翻而过。”白领王先生的看法代表了不少人的普遍心态,他们并不清楚繁杂的法规条文里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可能将直接影响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譬如这次引发巨大讨论的《深圳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有关“禁电”条文,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法规制定来说,前期讨论越充分,大家多提意见,越能让法规制定更全面更完善。”昨天,深圳市法制办的相关负责人高度评价了南方都市报发起的“禁电”法规讨论,“这种形式挺好的,让各界充分参与讨论。”目前,距离该法规的正式出台尚有一段时间,因此这是一个合适的讨论时期。
有专家更从良性社会运转机制角度分析法规政策制定前的公众讨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明确指出,“事前的协商很重要”,在政策出台之前,政府如果能做到与各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出台后及时听取各方的反馈意见,不断纠正政策偏差,就能避免发生对各方伤害都很大的突发事件。
逾四千人(次)参与“禁电”网络投票
“支持”与“反对”票数相当
昨天网友对于深圳是否“禁电”的话题仍然非常关注。参与奥一网调查的网友,已经从昨晚的633人飙升到逾4000人(次)。其中支持“禁电”的比率近四成,反对禁电的有四成三,可谓旗鼓相当。另外也有一成多的人建议先不要禁,等公共交通系统完善了再说。
有更多的网友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有网友说,全球气候会议的主题就是气候问题,“禁电”就间接使新车上路数量增多,大量尾气的排放又给地球表层增温,导致温室效应更为严重。所以从环保的角度,也应该支持使用电动自行车。
也有网友认为,目前深圳仍有许多小个体户、商贩是靠电动自行车“活命”,所以加强监管才是正道,其支持持证上路。但也有网友表示“严重支持”禁止电动自行车,而应推广自行车。 (刘勇 采写/周昌和 庄树雄 摄影/郭现中 赵炎雄 漫画/邝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