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价飚升的压力下,日本政府也决定加速普及不使用汽油的电动汽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的报道,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称东电)宣布,将带头参与有关的基础建设,明年在首都圈先建200多个充电站,到了三年后增加到1000个以上。日本各大汽车公司也积极响应参与有关研究和工程,热切期盼“脱石油”时代能尽早到来日本。
在此之前,日本主要汽车公司,如丰田、本田、日产及三菱等都陆续宣布,将在这一、两年内让电动车推上市场。三菱公司准备在明年下半年以“大众化”价格推出,也让各界对这一先驱环保车产生浓厚兴趣。与各汽车厂商产生密切伙伴关系的是日本最大电力公司东电。不久前,它成功开发大型快速充电器,使得充电时间大大缩短,进一步提高了日本普及使用电动车的可能性。
在欧洲,推广纯电动车的风暴同样袭击了那里。据外电综合报道,戴姆勒汽车集团与德国能源公司RWE计划在柏林等欧洲主要城市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以鼓励推动电动车的发展。这两家公司计划首先在柏林建立500座充电站,以满足即将投放的Smart电动车和其他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据悉,充电站充电收费标准为每次2欧元,这对城市通勤者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该报道指出因生产成本过高,戴姆勒Smart电动车首批产能仅为150辆,最终计划产量也就1000辆左右。
戴姆勒此项合作计划与雷诺日产参与的“Project Better Place”电动车项目类似,旨在各大城市推广使用电动车。“Project Better Place”预计在2011年在以色列和丹麦销售大量电动车。
来自全球的电动车专家们一致呼吁,目前降低电动车成本的唯一途径是提高产量以增大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如果没有完备的充电站设施,企业即便能生产出大量的纯电动汽车,也属“英雄无用武之地”啊。而要建立一个如加油站一样密密麻麻分布的充电站网络,无论是在那个国家都同样耗资巨大,那么海外国家为什么敢于豪赌纯电动呢?
因为他们和福特等汽车企业一样坚信,在不远的将来,纯电动汽车风潮势不可当。
中国会错过跨越式赶超的最佳时机吗
现在,让笔者最忧虑的就是中国何时启动充电站的建设工程。就算现在紧急启动,可能也赶不上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步子了,例如已经在路上的日本、以色列和德国法国。如果在新能源汽车战略上不能打个翻身仗,原本在传统内燃机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本土汽车企业,势必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域,重蹈此前的覆辙。那时,全球统一标准的充电站和相关设施已经在发达国家投入使用,中国要与国际接轨,势必还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用。
不久前,看到一篇“汽车人上书总理扶持比亚迪”的网络报道,再想到近年来浙江万向、比亚迪等本土企业不惜不断游说国家电网“合作建设充电站”却未能成功,新能源车破壳的艰难现实让我不禁唏嘘:为什么在中国推广纯电动汽车就这么难?为什么相关政策就不能鼓励先进技术应用,为什么政府就不能给优先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企业提供特殊政策?连邓小平同志都提出来了让“一部分人先富”,为何在新能源车领域,跃跃欲试的本土车企未能受到激励。
企业和政府的博弈态势,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强硬姿态,可能最终葬送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商业化的最佳时机。企业们说了,电动车技术可行性已经不存在问题,只要政策到位配套设施跟进,大规模商业化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行业管理者和政府决策部门却说, 你们不要吹牛,很多技术问题都还没解决,就嚷着要政策要资金,我还不知道你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政策监管与企业需求“两张皮”,让众多业内人士感到悲观。
为纯电动汽车建立充电站,即便从现在开始,笔者也不敢保证中国企业就一定能赶超国际同行。但是可以肯定得是,留给比亚迪和万向这样的中国汽车企业时间已经不多,当纯电动的普锐斯已经开始驰骋在发达国家的街道上时,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跨越式赶超国际水准的最佳时机,已经不复存在。(杨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