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资金流向 破解中国赶超难题
比亚迪和万向集团在纯电动汽车项目上的“豪赌”,仅仅是本土车企押宝“新能源车”战略的一个缩影。由于国内汽车工业在传统内燃机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因此痛定思痛的政府决策者们和国内整车企业都寄望于通过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赶超,尽可能拉近中国汽车产业与跨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差距。
在科技部启动的“863”电动汽车研究总体项目规划中,分明安排了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开发纯电动大客车;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负责纯电动轿车开发;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分别担负燃料电池的大客车和轿车开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一汽、东风和奇瑞负责混合动力车的技术攻关。
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新能源技术项目的责任人告诉记者,在整个“十五”期间,中国在包括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氢动力车等在内的电动汽车研究方面共投入24亿元,“十一五”期间有望增加到50亿元。而2006年政府直接投向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资金就高达20多亿元,专家因此预计,“十一五”期间每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财政补贴将超过百亿元。
“一般情况是,由政府补贴带动的企业投资,企业投入往往超过政府补贴额度的两倍以上。”按照该负责人的说法,实际上企业投向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的资金,远远大于政府公开扶持的力度。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自主品牌耗资上亿元研发出来的纯电动车,早在3年前就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却没有成功推向市场的考虑。因为当时还没有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新车投产后无法在交管部门上牌,而且纯电动车所需的充电站网络等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不会完备,也让纯电动车根本无法市场化。
显然,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商业化尝试上,本土汽车企业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此后还要面临政策风险。更让企业心有余悸的是,在各自选择的新能源技术付诸应用并取得商业收益之前,他们“押宝”的技术和方向到头来很可能换来的是一个美丽泡沫(国家叫停乙醇动力车,曾让一批企业投资覆水难收)。
纵观国内外形势,对于电动汽车产业化而言,留给国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考虑的时间已经不多。
据海外媒体报道,以色列和日本都希望通过制订明确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计划,帮助电动汽车在本国早日实现商业化。其中,以色列计划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电动汽车网络,即在以色列全国建立50万个充电站,并于明年投入使用第一批电动汽车。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表示,为普及电动汽车将在三年内建千余充电站。
这场耗资百亿的战略赌注,将关系到国家发展、产业安全以及企业命运。中国电动汽车商业化已经上路,不过未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Q&A
电动汽车的优点在哪里?
电动汽车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他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于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而且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等,可以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
电动汽车电池问题如何解决?
发展电动汽车面临的困难是目前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电池价格较贵;经过10多年的筛选,现在普遍看好氢镍电池、锂离子和锂聚合物电池。锂离子电池是很有希望的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