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商情网:行业资讯旗舰!
免费注册>>
经销商登陆 | 商情通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 行业观察专题 > 正文
电动车企业走向衰败的症结
来源:电动车商情网    2008-7-21 10:40:17
我来说两句( ) | |

  
  我国电动车产业在市场强劲需求的推动下,形成了迄今以来将近10年的繁荣发展“黄金期”。在石油不断上涨、消费购买力日趋提高、城市道路不断被汽车大量上路的汽车所吞噬、乡镇以及农村的道路日趋发达的形势下,这种被称作为环保的廉价的灵活穿行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车将继续保证“黄金期”得以延续下去。 据粗略统计,截止到目前,进入到电动车产业的企业(整车与零部件企业)达到4000多家,其中已经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整车企业达到1900多家,零部件企业多达2000多家,其中生产电动车用铅酸电池的企业曾一度达到1200多家,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洗牌目前还剩下100多家;最近一二年进入到电动自行车用的锂电池企业大概有50-60家。直接与间接从事电动车产业的人员达到200-300多万之众。10年来,整车企业向市场投放了6000万辆车以上的车辆,企业与商家为国家上缴了一百亿多的税利。

  在发展的“黄金期”里,从前期千军万马的企业涌入来淘金,到目前将近有30%左右(部分地区已经有将近50%,甚至更多比例)的企业退出,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甚至是悲壮与惨烈,但并没有改变“黄金期”——市场仍然保持大约在1500万辆的年需求量格局。只不过这种需求的格局随着品牌的影响力、各地对电动车政策的制约、消费者的对产品的需求的变化、企业间竞争所形成的产品价格的调整与质量提升的而进入到一个崭新领域。但由于产业的准入门槛过低,在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的发展将维持“黄金期”格局趋势的基础上,部分企业频繁地进入与退出仍是今后产业的主调。在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企业的调查,以及大量收集企业失败的信息加以归纳,总结电动车企业走向衰败的症结,在此以飨读者。

  短视目光主导 企业诚信缺失

  在这些失败的企业群体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经营者对经营企业的目基于“好赚钱”和“空子”可以钻的认识。他们中文化总体素质不高,对制造尤其是像电动车这类的需要一定相关知识的制造企业缺乏经验,总以为将曾有过经营小作坊、商店或者贸易之类的经验复制就可以获取成功。他们进入到这个产业怀揣的资金捉襟见肘,经过建厂(有相当部分是租赁厂房)、组织人马搭建管理、生产班子、办理各种经营手续之后资金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尽快上马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丰厚的回报,驱使着这些企业的经营者采取不择手段从事经营活动。“淘金”和投机的交织,加上急于获胜的心态,使得这些经营者从短视目光变成了短期的行为。

  这些企业总以为:制造电动车无非将各种零部件拼装在一起然后交给经销商销售出去简单的事情。为此,在这些企业里,整个厂房显得空空荡荡,除了一条简单不能在简单的流水线之外再也找不出值钱的其他的设备。他们对一线员工的考核与要求,只是将电动车拼装起来(实际上也提不出更高的要求),保证电动车能动起来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以先付一笔小数额资金接着赊帐来采购零部件,直到零部件企业感到供货风险日增,提出先付清前期货款后再提货的要求时才终止从这家零部件企业采购。接着,用同样的手法到另一家零部件企业进行采购。这种透支信誉的做法很快在整个同行中传开。但有些零部件企业明知是这些整车企业采用的“空手套白狼”的伎俩却仍然供货,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好,在采购企业没有现金的前提下可以抬高价格出货。零部件企业的“博弈心态”为到处赊帐采购的整车企业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为了将产品快速销售出去,他们对经销商采取了先铺货后结帐的办法,鼓励经销商在无本的基础上发挥销售的自由度。因此,这些企业玩弄的赊帐把戏也让很快地让部分经销商所学会,并发挥到极致。这种建立在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基础上相互赊帐的产业“链”,为这些企业的快速兴起与快速走向失败留下了隐患。可想而知,不重视技术不重视质量的产品必定在终端上显现出来。而产品质量存在的这些和那些的问题都被经销商所放大,他们采取扣押回笼来的货款以种种理由不归还整车企业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部分动机不纯的经销商,由于采取赊帐(或企业铺货)销售的办法,在销售业绩不佳、且无法还清店铺租金的情况下,会采取保证自己有赢利而让整车厂蚀本的办法抛售产品来兑现现金。而后,一走了之。整车企业将亏本的生意转嫁到零部件企业,零部件企业根本不买帐,向这些采购的整车企业所在地法院提出诉讼……这种恶性循环的产业链所导致的是欠债的整车企业四面楚歌,被零部件企业所痛恶。整车企业断绝了资金来源,连员工的工资也无法正常支付,只得黯然关门。而零部件企业也因为相当多的财务坏帐遭拖累。

  市场过分扩张 资金后续难为

  这些企业是一些有多个战略投资者合作而成的。他们冲着电动车产业美好的发展前景与可预期的收入而来。在建厂初期时雄心勃勃,从企业战略的规划到实行战略的构架描绘得俨然是一幅“宏伟蓝图”,让人肃然起敬。在市场建设和推广上,他们制定的规划让人瞠目结舌,似乎用“想得到才能做到”的超乎寻常的逻辑来诠释开拓市场的思维是何等的重要。

  诚然,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在全国的地图上插满红旗的让人为之振奋的目标;在几乎所有电动车的展会上,他们打出的品牌在著名形象代言人的烘托下奕奕生辉,撞人眼球。但是,他们的产品在市场的口碑没有象他们广告所宣传的那样让人信服。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产品差强人意,而是他们在市场扩张上并没有做到张弛有度——适度地市场扩张与企业管理有效幅度保持有效的距离。战线拉的太长,摊子铺得太大的弊端,反映出他们急于求成的作风与心态。他们没有根本没有“做百年老店”的耐心,总以为投入从电视到平面媒体的广告来狂轰乱炸,能“炸”倒一大批终端消费者,从而使他们的品牌如雷贯耳。他们大量向所谓优质的经销商在没有资金抵押的情况下铺货,同时为配合经销商的产品销售用“钱来砸市场”——通过品牌宣传来兑现预期的销售目标。他们尽管有风险预警机制,设立了为控制风险的专门人员,但在售后服务环节上,或者说在处理售后服务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经营企业细节上的漏洞,而被经销商抓住把柄,成为有意或无意拖欠货款的理由,致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

  由于进入到这个行业之后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使投资者产生意见和分歧。部分投资者减缓资金的再投入和前期的投资过大等因素的出现,更由于资金的入不敷出,导致后续资金供应不及时或不充分使得企业的运做计划大打折扣,企业看上去天天在回笼货款,但在庞大资金支出的面前,这些回笼的资金为推进战略规划的实施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原本靠大量资金投入的运作,因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而使企业飞驰的战车慢慢减速下来,不得不萎缩市场来维持企业的经营,这种因资金不足或市场推广不稳健的虎头蛇尾措施也是电动车行业中的典型事例。

  产品竞争乏力 经营决策失误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电动车零部件等类型的企业里。他们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依靠单一的产品相对的稀缺性和低价销售策略,很快地、轻而易举地将竞争对手的订单争夺过来。在获知全国各地大量采购商——制造电动车企业的涌入,订单像雪片似的飞进来的时候,经营决策者无法拒绝足以让企业不得不采取规模做大来保证订单完成的诱惑。在地方政府给予土地低价转让以及税收减免甚至银行低息贷款等优惠条件的刺激下,这些企业将前期赚到的利润加上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资金迅速投入到规模的扩大上,以使企业创立时的“一招赢天下”得以复制。

  厂房林立,设备簇新,新兵新将……看似企业辉煌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诸多的危机。之一:企业规模扩大后,管理难度增加,尤其是对市场的敏感度在下降,使得企业像一个臃肿肥胖的老人步履蹒跚。之二:经营决策权虽然掌握在经营者(董事长)手里,但企业的经营者还没有适应随企业规模做大而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的幅度与权限之间的得与失,在放权与限权上显得优柔寡断。之三: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所出现的管理混乱的通病显现,使得部门之间的协调因部门之间独立与封闭而变得困难,分散了经营者的时间与精力。之四:受虚荣心支配,盲目轻视竞争对手。用曾获得的成功的经验来研判市场发展的方向。之五:虽有产品研发部门,但研发人员的研发方向与研发人员的经验与能力存在缺陷,使得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不能得到市场有效的推广,不能得到客户及时的认同。之六:对核心人员——营销、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育与使用缺乏长期战略的眼光,在使用人才上急功近利的措施比较明显,企业关键性的人才被悄悄挖走。终于,竞争对手经过几年的磨练,产品的性能与质量经过实践证明已经明显地赶超,大量订单流入到竞争对手那里,而使企业陷入了困境。由此企业坚持价格取胜的策略,走低价路线,以数量来博取市场份额的提升——这种产业发展初期的战略思维来经营企业,遭到具有品牌实力企业的摒弃,导致企业不断走下坡路。

  盲目多元投资 拆东补西

  过日企业投入到电动车行业不久,尽管销售规模难以扩大,但业绩还能勉强保持,在企业的资金帐上存有让经营者感受到宽慰的数额。原因是企业产品销售还保持较为稳定的盈利空间。随着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不断上涨压力尤其是经销商不断压低采购价出现了由经销商主宰的市场后,这些企业经营者怀着摆脱经销商的束缚、争取获得更大赢利的心态去寻找发展新的增长点。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通过提高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但市场开拓上的困难,经销商不断压低采购价并且不断拖延货款归还,致使企业规模生产所产生的效益被吞噬、企业的流动资金不断畏缩。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为经销商打工的现实,导致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产生自立门户从自做销售商到自做产品来控制产业链前端得以“吃肥肉”的冲动,以此摆脱企业逐渐走向可能啃“鸡勒”的窘境。

  这些企业大量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甚至孤注一掷,进入到建设属于自己控制的销售网络的领域,从事自己原先并不熟悉的商业活动。他们将大量资金用于铺设异地的销售网点上,大规模招兵买马,显示出企业空前的繁荣景象。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已经稳稳扎根于市场并赢得当地消费者信任的经销商的监控之下,每推出一个销售新举措都会被竞争对手轻易地击破而以失败告终。这些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相应的人力投入到他们强项的制造产品领域里,以致产品质量问题接连不断。由于销售市场容量并不大,这些企业销量受到稳固占领当地市场的其他品牌的制肘,投入远远大于产出,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被迫全线退出而使企业关门的结局。

[共 2 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电动车 
我来说两句( ) | | 责任编辑:白云
分享到:
新闻商机企业整车配件招聘求职
 Vip企业
供应 | 求购 | 招商 | 合作
 精彩图赏
香车美女 | 经典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