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这样助力复工复产,中小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提要] 疫情期间,民营企业普遍采取了各种生产经营自救措施,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应急调整,以渡难关。
肆虐的疫情已经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疫情期间,民营企业普遍采取了各种生产经营自救措施,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应急调整,以渡难关。
非常时期,实施非常之策。一些企业在疫情中现金流吃紧,但企业本身并不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希望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放宽对企业贷款和融资的限制,帮助企业维持正常营业。连日来,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都再三强调对于民企、中小企业不抽贷、不断贷,对股权质押允许展期,不强行平仓,及时化解流动性危机。
地方上也纷纷响应,如浙江银保监局提出“三不担忧”,企业存量贷款到期不用担忧,企业新增贷款需求不用担忧,重点受损行业的付息不用担忧。这给疫情下的企业一个喘息的时间,避免因企业短期现金流压力及经营周转困难而带来更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疫情呼唤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考验着营商环境的成色。
各级政府需把握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平衡,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一些税费减免或缓征措施。不少地方政府为提高办事效率,纷纷推出网上办、预约办、电话办、邮寄办等非现场办理渠道,对事关企业生死兴衰的事务,特事特办,快速审批。这些对企业而言,都是雪中送炭之举。
特别要提的是,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要着重突出“普惠性”,要把畅通资金传导渠道作为重点工作。要确保市场资金流动性供给,可有效流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越在这个时候,民营企业越期待公平对待。金融机构应优先照顾中小企业,不要把流动性都给了不缺钱的大企业。甚至,也可考虑引入民间资本介入能产生“鲶鱼效应”,激发行业的活力。
地方或行业政策在制定和落地时,要突出帮扶精准性。鉴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经济形势和企业状况最为了解,需要因城施策,一业一策,与企业建立互动机制,迅速回应企业诉求,实现企业需求和政策供给的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特别是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稳住中小企业,就是稳住经济大局,维护社会稳定。这些帮扶决策一旦精准实施,对点实施,那么,电动车行业中的部分中小企业,也能平稳的度过难关,依然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2002/2020022409170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