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广州“禁电”而引发禁止电动车上路与否的社会大讨论。一方是负有管理责任的政府机构,一方是使用电动车的庞大的老百姓群体,挑起对立和争吵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归宿,且看行业专家如何从科学的角度探寻电动车不可或缺的6大本质。
1、低成本的出行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人类的历史一直伴随着出行距离的扩张而改变。而在人类获得更大距离之后,对获得相对距离时的成本高低就成了一种技术先进与否的标志。电动车在满足人们的出行距离要求的情况下,成本原本汽车等其他工具低得多,自然引发人们的追求。
2、电动车的出现是科技的进步
电动车科技的提高作为现代化的一种进步在世界各国普遍开花。20年以前,人类还无法获得这样一种成本较低、速度较快的车型。只是在电子工业发展到现在,电子控制器能够满足电动车电机大电流应用、无刷电机的广泛应用以来,人们才获得了目前这样的机会,开发出了堪称最适合普通老百姓出行的工具——电动自行车。这是人类技术的一大进步。其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社会效应堪称可以说是一次交通的革命。对于这样一种技术进步,人们应该庆幸,而不是摒弃。
3、电动自行车——适合国情的老百姓车
毫无疑问,电动自行车自它问世以来,一直就是普通老百姓最适宜的交通工具之一。其方便性、低成本、环保性能特别适合当前中国国情。让每个买不起汽车的低收入群体有了出行的代步工具。电动车对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是无法否认的。同时,电动车对环境保护的好处更不是其它交通工具可以相比的。由此可见,电动车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理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4、速度和重量不是生存唯一指标
有一种非常奇怪的论点:电动车的速度和重量成了它能否生存的唯一指标。在中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是120km,这样的速度比电动车20km每小时更危险,考虑可以给汽车专用道路,为何不能给电动车专用道路的问题。如果说中国的道路暂时还没有给电动车行驶的位置,那也可以相对待汽车一样,对其行驶在各种不同的路段进行限速而已。而绝不是以其速度和重量作为禁止的借口。
5、先有路还是先有车?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是在其产生后才有适用它的道路的出现。一种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可能会带来社会行业的变革和发展。电动车成普通大众出行的主力军已经是趋势,或许我们应该去适应这种变革。
6、“一刀切”政策不科学。
解决电动车安全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开辟专用道路、不同路段时段的限速限行、提高电动车制动能力、要求电动车配置自动减速装置等等。但所有的这些方法,比起禁止电动车上路来说都更加复杂,更加考验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和考量政府部门的行政智慧。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410/2014102010382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