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北京市工商局在全国率先禁售部分超标电动自行车,天津、山东、上海、江苏四省市的11家电动自行车厂家的11个型号电动自行车上榜,其中包括无锡雅迪的一款电动自行车。
北京市工商局通报的信息显示,这11个型号的电动自行车因整车重量大于40公斤,部分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已从该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中删除,今后不得上市销售,交管部门不再为其办理牌照。
听闻此事,省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陆金龙非常关注,准备节后与雅迪、中国自行车协会等沟通协调。“在电动自行车行业,北京创造了几个第一:率先提出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后被迫‘禁改限’,此次又率先提出禁售部分超标车。作为首都,北京的政策具有一定导向意义,不排除其他城市跟进的可能。”陆金龙表示,自2002年以来,各省市对电动自行车“步步紧逼”的政策层出不穷,仅帮助企业顺利应对各种政策就已忙得不可开交。他坦言,各种政策仅从道路交通安全的角度“一刀切”,有的地方今天说禁止,明天又改成限制,电动自行车的处境越来越被动。
作为电动自行车研发制造大省,外省市政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江苏的神经。雅迪对此次北京市工商局的“判罚”并不服气。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沈瑜解释,即使按照已沿用13年的老国标,出厂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是否决项,整车重量不超过40公斤等7项标准都属于重要项,也就是说,出厂时速超过20公里肯定是超标车,但是重量等7项标准只要有5项达标即为合格产品,“雅迪这款车的其他项目都符合标准,只是整车重量达到46公斤,禁售肯定不合适”。他说,如果说超标,北京市场上肯定不止这11个型号超标。这番解释得到了陆金龙等有关人士的认同。
记者采访多方人士,他们均表示,北京、深圳等地顺应民意由“全面禁止”改为“以限为主”,足以说明电动自行车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电动自行车虽然可以上路行驶,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顺。省经信委一位人士坦言,前不久根据国家四部委要求,制定省级层面的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意见时感到非常为难,即使意见出台了也很难保证完全执行到位,“毕竟,按照老标准,没有一个不超标的,但新标准又没有出台,因此,当前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出台新标准重要。”
“老标准一天不修改,我们心头的石头就一天落不下来。”江苏新日电动车公司副总裁胡刚告诉记者,1999年制定老国标时,电动自行车是从传统自行车演变而来,增加个电机、电池就可以了,时速不超过20公里、重量不超过40公斤也符合当时情况。但后来电动自行车成为一个单独的产业,老百姓对速度、外观、功能等有了新需求,13年前的老标准肯定不适应。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在修订的新国标中,计划放宽时速、重量等关键指标要求,但迟迟未能出台,主要是各方利益尚未找到平衡点。
专家认为,将电动自行车从夹缝中解救出来,还需政府创新城市管理。道路安全一直被相关部门当做“紧逼”电动自行车的最重要理由,但是,交通规划专家的意见不尽相同。“对比各类交通工具的保有量及其造成的伤亡人数,电动车引发事故率相对较低。另外,违章驾驶、闯红灯等属于车主个人素质问题,不能归咎于某种交通工具。”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涛教授认为,怎样对待电动自行车,实际上是对城市管理智慧的一种考验,总在“禁”和“限”上打转,体现的是相关部门的“懒政思维”。在台湾,经过精细化管理,在每个停车场设有专门的电动车停车位,在每条马路上规定电动车靠右行驶,不上人行道、不堵汽车的路,汽车则自觉地在内道排队前行。
前不久在南京举行的2011年中国规划年会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言辞犀利地指出,封杀电动自行车是“屁股指挥脑袋”。他认为,随着快递、送餐等业务快速发展及城市交通空间缩小,要是没有电动自行车,今天的城市交通不敢想象;况且,电动自行车的能耗只有摩托车1∕8,有些地方简单封杀非常不应该。他建议,首先新国标应尽快出台,厂家和质监部门保证车的安全性能;其次政府在道路交通设计时,应给电动自行车一个足够合适的路权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