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电下乡的新成员,“电动自行车”在2010年纳入了这个惠民工程,各方对此普遍看好。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农村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中标电动自行车,可享受国家13%的财政补贴,每辆车享受的最高补贴金额为260元。政府部门希望借此拉动内需,生产企业想要在彰显大企实力的同时促进行业洗牌,经销商欣然当作新的业务“蛋糕”,农民消费者则指望拿到几百块钱的补贴实惠。按理说,梦想本应让现实更为美好,电动车下乡是利国利民利企的“三好”举措。但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电动自行车下乡工程便严重受阻。
一项刚刚实际推进半年的内需拉动工程,何以会遭遇如此困境?很多终端经销商反映,卖家电下乡车赚不到钱,而且手续相当麻烦,有些甚至因当地政府的不完善的户籍制度而费尽心思。特别在2011年行业遭遇涨价风波之时,整车企业通知下乡车和不下乡车全部都要提价,涨幅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家电下乡车由于被国家锁定了售价,经销商没法上调。工厂一提价,经销商就相当于没钱可赚,而下乡带来的售后问题又需要自己切身去解决。如果分布于下级渠道的农村网点集体拒绝提货,货就只能压在仓库里。一些经销商多次寻求企业的帮助,往往也没有得到明确的处理措施。
之前积极迎合下乡政策的经销商如今是怨声不断,受制于下乡的政策无法轻易脱身。电动车下乡明明是件大好事,至少表明这个草根行业已经开始受国家与政府的重视。经销商在给消费者提供优惠与便利的同时,还能为自身操作的品牌做正面宣传。可是为何在实际操作之后,很多企业和商家发现,下乡也许只是自己当时的一厢情愿而已。当表面上的盛名与现实中的利益产生冲突时,矛盾油然而生。
有数字显示,当初参加全国十省家电下乡车招投标的企业有200多家,而现在真正参加家电下乡的企业不到原来的5%。原材料、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而销售价格无法上调,导致生产商和经销商无利可图,是其直接诱因。坚持家电下乡的企业目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产品不涨价,企业就入不敷出,生产难以为继;但若提价,经销商无钱可赚,也就没有卖家电下乡车的积极性。
艰难不是谁给下乡带上了“紧箍咒”,而是我们应当如何最快地寻求破解之法,让梦想照进现实。当涨价风波遭遇价格倒挂之时,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认真审视并分析电动车下乡几个月以来产生的问题,切实落实电动车下乡的补贴实施工作,真正让农民朋友享受家电下乡产品带来的实惠。最好能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电动自行车下乡中标产品进行调价,集中精力把这项惠民政策坚持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