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涨价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电动自行车下乡陷入了“不提价,厂家就要亏损;提价,经销商又不愿提车”的尴尬。国家积极推动,现实却是经销商消极应对。继“汽摩下乡”、“家电下乡”后,“电动自行车下乡”在一片叫好声中付诸行动,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云南省电动自行车销售商透露,自去年12月5日昆明正式启动“电动自行车下乡”以来,30多个网点的销售情况都不理想。
昆明半年不到100辆?
“下不去啊。”当被问到电动自行车下乡情况时,云南省电动自行车商会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负责人这样回答。
从去年6月18日开标算起,电动车下乡在云南省推进不到一年,中标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现在电动车厂家、经销商不愿也不敢卖,卖一辆亏一辆。”上述负责人说。
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农户购买中标品牌将得到300元的优惠。尽管企业利润压缩,但抱着薄利多销的想法,中标企业都表现积极。“当时想准备越充分、下乡越彻底、量越大,我们的市场份额也越大。”某电动车品牌云南代理商叶先生说。
由于招标对投标人资格要求颇严格,公司提前三个月开始筹备,还办了三期员工培训班。“我们在昆明有30多个销售网点,从去年12月5日在碧鸡广场举行启动仪式至今,一共下了20多台车。估计整个昆明下乡的车也不会超过100辆。”叶先生说。
一辆车成本涨260元?
省电动自行车商会负责人表示,昆明电动自行车“下不去”的原因与其他城市基本相同,都是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而下乡车型销售价格不能上调,导致生产商、经销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中标)当时没有考虑到原材料会涨这么快,谁也没想到。”代理商叶先生无奈地说。
钢材、塑料、橡胶等原材料涨价;稀土价格由每吨20多万元上涨到80多万元,致使电动车核心部件电机每台也涨了100多元。“光原材料,一辆车就涨了260元。加上人力成本,估计一辆车平均涨300元。”商会负责人说。
为避免亏损,厂家给每辆车提价200—300元,而下乡电动自行车还在执行去年的中标价格,导致经销商利润缩水甚至可能亏本,经销商没了提车热情。电动自行车下乡陷入了“不提价,厂家就要亏损;提价,经销商又不愿提车”的尴尬。王派电动自行车一位工作人员说:“因为涨价,从3月起我们仓库里就没有下乡车型了。”
商会负责人透露,36家中标企业中有的还在坚持,“不过不敢太积极,有人买就卖,不会主动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