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还在为电动车的补贴政策和社会化运营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围绕电动车的战争已经在国家之间升起了“硝烟”。
4月14日,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即将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之际,该州的能源经济事务与能源部副部长Jens Baganz和投资促进署首席执行官Petra Wassner作为重量级嘉宾之一,出席了一个主题为“共同的展望:德中电动汽车”的研讨会。
显而易见的是,这并不是一次形式大于内容的社交活动。除了来自中德两国的学术专家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国生产电动汽车和车用电池的企业代表,像比亚迪、北汽福田等。吸引这些电动车企业的目光,成为Jens Baganz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与中国的新能源试点推广城市相类似,北威州把自己定位成德国乃至欧洲的电动汽车样板区。到2020年,该州计划至少将二十五万辆混合动力或者纯电动车推向市场。为此,北威州制定了“电动汽车行动计划”,州政府将投入六千万欧元进行研发及招商引资。
对德国乃至欧洲而言,北威州此举的象征意义不容小觑,换言之,这是德国乃至欧洲在电动汽车产业化方面的一次国家级行动。作为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北威州还是德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州、欧洲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德国能源供应翘楚。德国五大电力公司有三家坐落在此。
在此之前,国家间的电动车竞争多是停留在数字和口号层面。
以中、德、日为例,以2020年为节点,中国计划在2020年成为电动车市场的领头羊,有研究数据称,中国的电动汽车将达到132.9万辆(想想中国汽车市场的庞大基数)。与此同时,德国已经把推广100万辆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作为既定目标,并将为此投入五亿欧元。而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比例提高到50%,2030年提高到70%。到2020年日本将把电动汽车的年销量提高到8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的年销量提高到120万辆。
而北威州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高调亮相,意味着国家开始成为酝酿多时但局势混沌的电动车“暗战”新势力。
一直以来,借助新能源的发展契机与世界汽车工业同台竞技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美好期许。现在看来,真相或许已经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