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的密歇根湖如碧蓝的宝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不少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湖畔的自行车道总是车来车往。的确,长达20英里(约32公里)的湖畔自行车小径是芝加哥“交通”最繁忙的“街道”之一。漫步在这条独一无二的小径上,游客和锻炼者不仅将美丽的大湖景色尽收眼底,同时也将芝加哥壮观的城市天际线一览无余。 也难怪自行车友们爱它了。
美国是建立在汽车车轮上的国家,自行车并不是日常交通的工具,更多的是体育锻炼和休闲的“玩具”。美国人“玩”起自行车来和他们玩其他东西一样非常认真。美国人骑车都是戴头盔的,有的人还要配齐全套服装,装扮得和专业选手一样。自行车也分为Road Bike(公路自行车),Mountain Bike(山地自行车)和Mixed Use(混合用途自行车)几种,最便宜的只需50美元左右,中间价位是200美元,有的名牌车能卖到2000多美元,抵得上一辆二手轿车了,当然这样的自行车质量也很棒,采用了尖端科技,骑起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也不为过。
芝加哥人钟情于自行车,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芝加哥地势平坦,适合于骑自行车;第二,芝加哥人非常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骑自行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解决交通问题,更使人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为降低二氧化碳水平做出了贡献;第三,芝加哥的城市规划也为自行车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有些街道专门规划出自行车道,而且自行车可以上地铁和巴士。芝加哥政府更是建立了一些非常现代化的自行车站,配有沐浴间和单车架。
不过,在芝加哥,修自行车的店却是凤毛麟角,而且修理费用相当昂贵。一些志愿者组织便应运而生了。芝加哥最大的非盈利自行车组织叫做“Working Bikes”,他们并不免费修理自行车,但经常组织活动,号召人们捐献他们的旧自行车,将这些旧车修好以后送给本地有需要的人们,或者运往非洲和南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2005年他们共捐出了5500多辆自行车!
在芝加哥生活的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感受着浓厚而有特色的自行车文化。回到国内后我发现,作为自行车大国,中国的自行车队伍依然是那么庞大,再加上近年来,政府推行节能减排,鼓励市民乘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在此号召下加入自行车大军的人不在少数。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软、硬件环境上再多下功夫,相信自行车会成为城市里最环保、最健康、最受欢迎的出行工具。
首先,对自行车的旧有观念需要改变,自行车文化要更深入人心。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能买三厢车就不买两厢车,能买汽车就不买自行车,就算买不上汽车也宁愿做公交了,那是因为对他们来说,自行车是不发达的标志,是没有私车的结果。一想起自行车就是风吹日晒雨淋,就连骑自行车的人也仿佛跟着降了一个档次。事实上,如今自行车兴盛的地方,往往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经费来修建自行车的基础设施,结果是骑自行车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方便,骑自行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其次,有关部门应该在硬件上为自行车爱好者创造更好的条件。如今国内的道路状况越来越好,路面越来越宽,可留给自行车的地儿却没有相应增加。以前还区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合二为一了,甚至某些路段还取消了非机动车道。去年还有新闻说,一名两会代表在所住宾馆大院里骑车,遭到了警卫制止。由以上种种可见,曾经是中国最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如今站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最后再说说有关宣传中,提起骑自行车,那就是节能减排,为保护环境作贡献。这当然没错,但能不能给自行车再加入点时尚的元素?发展到今天,自行车已经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具备了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多重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骑个车出门锻炼、郊游,那都是跟时代脉搏很合拍的事儿。相比“做贡献”,跟上时代脚步对当今的人们来说或许更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