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自行车文化,不应该仅仅是买不起车的人的穷人文化,而应是中高产人的文化。
私车盛行,一切要给汽车让路。一位刚从国内回来的人告诉笔者:回去老同学聚会,大家全开车来了,不像过去全骑车来。当时觉得中国人一下子从两个轮子的动物变成了四个轮子的动物。
如今油价飞涨,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心肺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更不用说修路建桥乃至大城市的停车场占用了多少土地。然而,从两个轮子到四个轮子的“进化”似乎是不可逆转的。不少中国人现在富起来,眼睛就盯着美国:人家怎么过,我也怎么过。反正我一样有钱,凭什么不?
美国是个汽车的国度,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常常被视为怪物。我还记得当年自己因为买不起车,骑着辆破自行车在纽黑文的街上出生入死的情景。如今,随着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长,这个汽车王国正向两个轮子进化:骑自行车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尊重,服务越来越发达。而且,骑车常常是上流社会和中高产阶层的生活品位。再看了人家的自行车服务,每每击案长叹:我们中国的自行车王国算是白当了。
给自行车提供服务,最基本的还是设置自行车道。笔者1994年刚到纽黑文时,马路上没有自行车道。司机认为你根本不该在马路上骑车,更有人摆出一副撞了你白撞的架势。甚至还真被撞过一次,想想后怕。后来干脆决定:在人行道上骑,管他违法不违法,要命第一。结果,行人频频抗议。
可是,等2004年离开纽黑文时,许多马路已经划出自行车道。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城市设置自行车道。2004年的调查显示,80%的城市准备建新自行车道。甚至有一个拼比哪个城市对自行车最友好的竞赛,有160个城市参加。对骑车人的态度好坏,已经成为城市形象问题。参议院还通过法案,要用税收优惠,鼓励雇主给骑车上班的雇员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的补贴。
在波士顿地区,有许多人都是推自行车乘地铁。事实上,在首都华盛顿等城市,自行车可以搭乘地铁甚至公共汽车(公共汽车设装载自行车的架子)。有的人从郊区的家里骑三英里到地铁站,然后推车上地铁,出地铁后,再在城里骑三英里到办公室。笔者住在波士顿近郊,从家到地铁站,其实就三千多米的距离,乘公共汽车、等车和交通堵塞加起来,要二十多分钟。不过,有一段专为自行车和跑步者准备的小路直通地铁站,曾一度准备买个自行车代劳。
迟迟没有行动,还是另有顾忌。虽然这一路骑车风景宜人,空气新鲜,全无机动车辆骚扰,但骑车要出汗。一身臭汗挤地铁,到教室讲课,对人不敬,自己也不舒服,这是骑车上班最大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有些城市开始修建自行车站。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种自行车站,实际上是个服务中心,有浴室、更衣室、维修中心、停车场。许多上班族可以在进办公室前沐浴更衣,和开车的人一样西服革履地上班。比如,享受芝加哥的自行车站一年要缴会费99美元,会员享受淋浴、毛巾和个人小衣柜等服务。钱不是个问题,因为骑车上班的,常常是生活优裕的中高产。那些吃自然食品,不吸烟,注意锻炼身体,又日程繁忙的白领精英,是这一生活方式的领导者。
老实说,像自行车站这种理念,在美国发展并不容易。毕竟汽车传统太强,除了少数精英阶层,尚未大众化。最热闹的纽约,在曼哈顿西侧修了17英里的自行车道,自2003年通车至今,骑车人数增加了50%,达到日12万人次。这虽然是很惊人的数字,但比起北京、上海,恐怕还是小巫见大巫。芝加哥的自行车俱乐部,开办第三年,会员增至500人。会费收入,也就5万美元,政府不补贴就活不了。
但是中国不一样。这么大一个自行车王国,在大城市建自行车站,找几万会员不应该成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给骑车以尊严。首先要有专门的自行车道,甚至可以考虑建赢利性的收费车道。美国就那么几个人骑车,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我们更应该有。另外,要美化这些车道,提高格调。新的自行车文化,不应该仅仅是买不起车的人的穷人文化,而更应是中高产人的文化。他们是最大的开车族,如果他们观念更新,学美国上流社会的这种健康生活方式,我们街上的私车就会减少,污染会降低,整个城市的生活格调都会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