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重回世界视野的那一刻,天安门城楼前奔涌的自行车洪流被各式各样的镜头记录下来,人们称中国为自行车王国。20多年来,自行车曾经给国人带来骄傲,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自行车也一样让国人感到失落,留下了意想不到的遗憾。
当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品牌自行车“飞鸽”在天津诞
生以后,国人对这种新颖交通工具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几乎可以用趋之若骛来形容。整个上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成了中国最紧俏的工业品。在农村,“永久”自行车所受的欢迎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1981年秋,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超额出售公粮两万斤,当地政府问他想要什么奖励时,杨小运回答:我只想要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农民主要看中“永久”的结实耐用,像51型“永久”自行车可载重400多公斤,能运送两三头大肥猪,在乡村被誉为“不吃草的小毛驴”。当时,用自行车搭人载物成了中国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大自行车厂迅速提高产能。上海自行车厂1981年的产量跨上213万辆大关,1988年突破300万辆,1989年则达到340万辆。自行车成了中国第一个普及型工业品。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保有自行车数量已达五亿辆之巨。靠自行车,中国人第一次整体改变了自己的速度,自行车承载起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成长、壮大和衰亡的规律,自行车也正是如此,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中国外向型自行车企业的龙头老大中华自行车于2005年8月16日发布公告申请破产时,这个消息无疑成了“自行车王国”衰亡的强烈信号。人们突然发现,曾经作为中国人最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已被放进了单位的自行车棚里,蒙着厚厚的灰尘,车圈锈了,车胎瘪了,仿佛风烛残年被人遗弃的老人。“两轮世界”在与“四轮世界”的博弈中节节败退。由于购买汽车的各种门槛都降低了,加上城市区域面积的扩大,不少职工家庭远离市区,上班再骑自行车就显得费时费力,机动车作为代步工具和新型消费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普通市民家庭,昔日滚滚的自行车流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汽车“长龙”。
但是,汽车时代的来临并不就意味着自行车将永远失落乃至最后被国人彻底抛弃。究其因,一方面,随着国人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一部分人还会重新选择这种没有噪音、污染和健康的交通工具;另一方面,自行车的运动作用和自行车极限运动的独特魅力,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亲近自行车;此外,日益突出的大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难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寻解决之道。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客观资源与环境决定,私家车不能成为交通主流,自行车作为一个无污染、低成本、方便灵活的交通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久前,当上海市宝山区打通了一条贯穿全区城乡、长达100多公里的专供行人骑自行车、步行用的“环区步道”时,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片叫好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