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家车:美国主流交通工具,中国应有限制
中国汽车消费正呈暴发性增长。数字显示,2003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500多辆,其中轿车超过200万辆。汽车消费正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但中国的客观资源与环境决定,私家车不能成为交通主流。美国现在是1.3人一辆汽车,一家美国咨询公司作了如此推算,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计算,那么中国国土上走的汽车将超过9亿辆,石油需求量将超过50亿吨,即汽车总量将超过目前世界总量的40%,石油消耗量将超过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0%,中国没有这样的能源供应能力;其次,在美国的大城市,一般要用1/3的城市土地用于修路及建造停车场,而我国是人多、可用地奇缺的国家,土地不允许;第三,据我国一项调查,城市污染少的地方人均寿命比污染严重的地方延长足足36%,从人生化解决考虑,环境不允许。
◆ 公交车:借鉴国际都市模式,构建人性化立体网络
日本东京的私家车普及率是2.2辆/户,可是,即使是如此高的私家车普及率,东京的出行交通却仍以公共交通为主,公交出行率达到80%。世界上机动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轨道交通占运量均在5成以上,有的超过7成。但在北京,居民乘坐地铁和地面公交的出行比例不足30%。除了建设不能满足需求外,交通未形成人性化设计的立体网络也是一大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对交通道路的规划发展更多是以保证城市GDP的增长为目标,而不是主要考虑如果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加方便、安全、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的人流以最终保证人的健康发展。另外中国的城市交通没有行车网络,公共交通与机场不相连接,新造的轻轨与地铁也不相连接,公共交通不便利,只能让很多人放弃。未来的公共交通,应形成体系,磁浮、地铁、轻轨、汽车并举,辅以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多元化,多层次,要完善一些换乘的系统,像自行车-公交车换乘系统、地铁-公交车换乘系统、自行车-地铁-自行车换乘系统,等等。公交车将在这种更加人性化的立体交通体系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 自行车:欧洲大力倡导鼓励,中国应予合理引导
从2001年开始,欧盟每年都发起“欧洲无汽车日”活动,得到了欧洲约800多个城市的响应。现在,在德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鲜艳的自行车道就像一条条彩带镶嵌在道路的两侧,德国政府甚至还为骑自行车的人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如:车道里设置大型人造气流,使骑自行车的人可以借助风力骑行;自行车道下方安装磁感应器,当自行车到达交叉路口的时候,信号灯指示汽车停下,让自行车先行。德国交通部2002年投入自行车道的建设已达2亿欧元,使德国境内形成了密集的自行车路网。
但是,欧洲鼓励的自行车交通,中国照搬是不现实的,因为西欧许多国家早已进入汽车化时代,美国更是“轮椅上的国家”,汽车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城市交通区别于国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的自行车交通,许多城市出行的达到了50%~60%。自行车作为一个无污染、低成本、方便灵活的交通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成了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在上海,高峰时期一些重要地点,机动车和自行车互不相让,公交车速度不如自行车。这样,城市交通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公共交通部门大力调整公交运营线路,增加线路,想把乘客拉回来,但乘客偏偏不买账,因为增加的车越多就越堵 ,所以还是宁愿骑自行车,如此,造成恶性循环,公交优先就成了空话。所以对于自行车交通也要像小汽车交通一样一定要加以合理引导。
◆ 电动自行车:未来交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口快速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向郊区化方向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市民远离市中心居住,生活、工作的路程很远。无论是用私家车还是用公交车都有堵车严重的问题,用自行车则因路途远而不实用。
电动助力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占用路面小,不至于堵车,遇到红灯的次数比机动车少得多。现在城市电动助力车比机动车快早已不是怪事。比起自行车、电力助动使其骑行轻松、速度较快,又满足了现代人运动休闲的要求。其最大的优点是其动力源为电池,不产生废弃污染及噪音污染,有利于保护城市空气、美化环境。专家认为,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绿色的世纪,像电动助力车这种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交通工具既保证了交通秩序和安全,又营造了一种优秀的人文氛围,使得整个道路交通成为一种文明而和谐的整体。
随着国内外电池性能的提高,国家法律政策的健全以及专用自行车道的建设,电动自行车必然在未来社会的交通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交通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