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9 10:03:30
|
只看该作者
单向型 双向型
单体到组 组到单体
图1 Buck 或 Boost单向与双向型变换器
最先进的均衡方案是从单体到单体,从高压单体直接把能量变换到低压单体,具有最佳的均衡效率,实现难度也较大。按单体容量大小排序C1>C2>…>Cn,n是串联单体数量,平均容量为Ca=(C1+C2+…Cn)/n,设第k只单体容量最接近平均值,即Ck=Ca,则均衡系统的目标是从C1,C2,…,Ck-1取出能量Cout=(C1+C2+…+Ck-1)-(k-1)Ca,转移到Ck+1,Ck+2,…,Cn。考虑到能量变换效率d,k值需要适当后移。
3.6 集中与分散
当把上述单向和双向变换器接向组电压的所有绕组合并为一个绕组后,就得到图2所示的集中式变换器,优点是变换器成本和技术复杂度大幅降低,主要缺点有:低压绕组到各单体之间的导线长度和形状不同,变比有差异,均衡误差大。另一方面,变换器与电池组之间的n+1条功率导线的布线工艺不容易设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对导线的拉伸和剪切给安全带来隐患。
单体到组 组到单体 双向 飞渡电容
图2 集中式变换器
基于成本和均衡效率考虑,集中式可应用于助力车等中小功率、以及电池组无振动或移动的场合。一种使用单只电容器循环均衡每只单体的方法暂称飞渡电容法,也属于集中式。特点是均衡功能直接通过电容器充放电进行,但开关上瞬间开启电流很大,易出现电弧或电磁干扰,开关触点压降直接影响均衡效果。
3.7 独立与级联
一种均衡思路让每两只邻近的单体实现均衡,进而达到各单体之间的均衡。图3列出了3种电路形式,双向Buck Boost变换器利用电感传能,双向Cuk和开关电容网络利用电容传能,存在实现问题,设想一种情况,组中高压单体与低压单体之间间隔数只单体,从高压单体导出能量给低压,需要多只级联的变换器同时工作,到达目的单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极低,极端情况与能耗型变换器接近。
双向Buck Boost 双向Cuk 开关电容网络
图3 级联式变换器
3.8 效率与安全
动态均衡尤其在使用放电过程中,变换器的热耗取自电池组能量,由于单体电压较低,变换器效率是一个设计难点,须采纳和借鉴当代电源电路的最新设计技术,如同步整流、软开关等。
参数超限报警、热保护等常规检测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车内环境长期处于颠簸和振动,配线工艺、禁锢结构都须认真设计,导线外皮磨损破裂短路,可能导致与电池性能无关的火灾隐患,就变换器而言,还需要考虑浪涌抑制、过压过流保护、电磁兼容等问题,可靠性是均衡器的的另一个设计难点。
3.9 控制与管理
均衡控制方案不同,管理系统复杂程度也不一样,被动型均衡由充电器调整输出电压和电流,最简单,均衡能力也最差。国外产品有采用主辅模块的分布式管理结构,如德国Kaiserse Lautern大学,辅模块相当于独立式均衡器,主模块完成管理系统的功能,两者通过现场总线联接。有采用分级管理,如Honda公司的电池组管理系统, 上级模块管理下级模块,下级模块管理12只电池。有充电均衡管理系统,如芬兰AC Electric Vehicles公司的铅酸电池组均衡模块。
在控制策略方面,要求把电池电化学特性、电源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电动汽车在行使中随时会出现加速、滑坡、堵转、刹车等情况,电池组输出的电流和功率呈双极性变化,各种阻抗特性和电机控制器的调制特性都给电池组电压变化带来复杂性,管理决策不能仅依据简单公式计算,应避免往复均衡,造成电池能源的浪费。
3.10 均衡小结
· 断流后其它电池可能过载输出;
· 能耗浪费电能,温升降低可靠性;
· 静态均衡得不偿失,充电均衡加剧小容量过放电,放电均衡加剧小容量过充电;
· 单向均衡不适于动态均衡;
· 大功率、环境差尽可能分散均衡,低成本、小功率也可以集中均衡;
· 独立均衡效果好,级连均衡效率低;
· 同步整流、软开关利于提高能量变换效率;
· 均衡算法根据电池组模型智能控制,节约并且安全。
4 研制介绍
系统由一个主控单元和若干个均衡模块组成,两者通过信号总线和功率总线联接。主控单元包括电源变换器和嵌入式单片机,电源变换器从电池组提取电能提供辅助电源,单片机通过信号总线从均衡器采集数据和控制均衡器输出,可同时挂接200个均衡模块,在LCD上显示实时数据,通过接口可与中央控制单元进行实时通信,数据包括组电压、电流、环境温度、容量等电池组信息,和电压、电流、容量、温度等单体数据,可以手动禁止均衡对比观测电池组自然工作情况。
均衡器由双向高频开关电源电路完成,目标电池取100Ah4V锂离子动力电池,均衡器单体端电压范围2.5~5V,最大功率50W,数据量化分辨率10bitADC,每个均衡器对应一只单体电池,平面尺寸按照目标电池截面尺寸设计,可测量单体电压、电流、温升,推算荷电、内阻等,认真考虑了热保护和故障安全设计。信号总线采用RS485工业标准,与功率总线间接共地,总线不含高压,按最少芯数设计,柔性联接,抗振动、颠簸。
目标电池按两组进行,72只电池组安装在一台电动轿车上,用于考核可靠性;16只电池组在实验室中进行计量和算法测试,电动轿车的输出功率0-60kW,逆变功率0-50kW。当电池组为提高输出功率有并联支路时,支路电压自然均衡,每个电池组可以只使用一套均衡系统;
5 结语
均衡系统功率能力有限,期望均衡器代替单体更多功能不合理,单体互差应在一定限度内;
电池组开始使用均衡系统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不能修复以前的劣化,只能使以后的差异性不再继续恶化,长时间来看可能趋于好转;
新旧电池搭配成组总是不合适的,电特性在较长时间不能平衡;
所有二次电池电压都有特定的安全范围,均衡控制原理也适用于其它二次电池组,包括超容电容器组;
基于电池模型和均衡控制可以实现电池组快速、析气少、温升低的智能充电;
目前,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还未真正形成,产品质量特性不能很稳定,电池组使用技术阻碍了产业发展,均衡系统可加速动力电池产业化进程,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又将为均衡系统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均衡系统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宋清山.组合形式对Cd-Ni蓄电池组寿命的影响.电池工业,2003,6(45)
[2]吴宇平、万春荣、姜长印.锂离子二次电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周志敏、周继海.开关电源实用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曹楚南、张鉴清.电化学阻抗谱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