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0元首付,5秒换电”新模式,两轮电动车能源服务“独角兽”猛犸出行的獠牙与野心
[提要] 作为行业新势力造车企业之一,猛犸出行就率先提出了“0元购车,5秒换电”的全新服务理念,裸车+能源服务(租电和换电)的出行服务模式背后到底藏着这头“巨兽”怎样的布局与野心?
众所周知,“0首付购车”已经成为现今汽车市场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而随着新势力电动汽车企业的入局,该消费方式也迎来再度升温。特斯拉的千元下定、超充服务,蔚来汽车的换电服务都在为“0首付购车”塑造全新的增值选项。相对于成熟的汽车市场用户享有的各类贴心服务,电动自行车用户也有机会拥有么?
作为行业新势力造车企业之一,猛犸出行就率先提出了“0元购车,5秒换电”的全新服务理念,裸车+能源服务(租电和换电)的出行服务模式背后到底藏着这头“巨兽”怎样的布局与野心?
“0首付”购车,能源服务体系的獠牙初现
在刚刚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提交了一份《关于在细分领域中大力推广电动自行车换电业务的提案》,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试点推广电动自行车换电模式。全国人大代表黄蕾也建议,推广应用换电模式,代替现有的个体充电模式。总保有量近3亿,日均骑行需求7亿次,日均充电次数近亿次,电动自行车的庞大体量,使得其大规模应用场景下的各类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换电模式有望成为现阶段最主流的市场交付方式。
无独有偶,成立于2017年的猛犸出行,以充电业务为切入点进入电动自行车行业后,2018年迅速获得蚂蚁金服2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并开始全国布局。猛犸出行创始人王振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至今猛犸出行的充电桩业务已经进驻中国286个城市,覆盖5万+社区,服务1800万+电动车用户,以“裸车购买+新能源服务(租电和换电)”为核心的新模式与新机遇的赛跑,猛犸早已悄然进行。
目前,猛犸出行的能源服务体系已相当完备,在全国多点位布局的支撑之下,化身为一颗汽车级动力电池和智能换电网络服务,用户只需支付59元/月的猛犸能源订阅服务,即租用一颗汽车级动力电池和15次/月的终身换电服务。这种能源订阅模式,用户通过买车租电大大降低了购车成本,换电站的“5秒换电”服务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户充电难和充电慢的痛点问题,真正做到无忧出行,安全出行。
同时,猛犸还推出了首付0元首付购车服务,价值4299元的智能电动车,只需按月支付车架订阅服务,让用户轻松拥有,能实现如此低的用户购车成本,主要还是归功于猛犸出行初期的战略选择与能源服务体系的布局。
“0首付”购车,行业巨兽的野心与选择
作为中国个人交通工具最大保有量的电动自行车,正在面临一次全新的产业升级阵痛。一边是新国标与安全管理规定的政策持续要求收紧,一边是外卖等新兴行业需求旺盛销售量逐年上升,新形式之下的危机并存,正在考验着行业赛道中的新老玩家。猛犸出行为何能如此迅速的打开局面,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其野心的呢?
时钟拨回2021年8月1日,国家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禁止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道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如有违反,最高罚款10000元。随后,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也明确了杜绝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上楼入户充电安全隐患的相关规定,对于电动自行车楼道停放充电且拒不改正,将与个人征信挂钩。据悉,上海市也会在近期推出相关的地方管理要求。
而早在各地方出台相应政策之前,猛犸出行早已布局为其用户提供大面积换电服务的能源供给网络,大规模的运营和服务数据释放了更精准的信号,其换电模式下,为用户有效的避免了126.8万次火灾隐患。也正是基于对政策面的精准判断与解读,猛犸出行被任命为即将出台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主要执笔单位和编制组组长单位。而大数据策略的运用还只是猛犸出行众多有别于传统厂商的举措之一。硬件服务方面,通过猛犸出行的专业智能换电柜对电池统一和科学的充电,不仅有效保障了电池充电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根据猛犸出行现有的电池使用数据,对于日常上下班通勤的电动车用户,其电池使用寿命可以达到6年以上。
此类案例在猛犸内部不胜枚举。作为曾经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的能源服务供应商之一,猛犸出行对于能源解决方案的理解与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厂商无疑是云泥之别,不夸张的说完全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猛犸出行团队背后强大的电动汽车行业经验与服务标准,正在持续为电动自行车的行业迭代注入全新的理解。从最开始的超前不被理解到逐步获得市场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猛犸出行的赛道选择已充分显现了其创始团队的战略前瞻性,此次“0元首付,5秒换电”的服务升级,这只行业“巨兽”的獠牙已现,野心昭然若揭。
猛犸凶猛,未来可期。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2203/2022032413104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