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认证不能花冤枉钱!新国标时代企业要看清这三件事!
[提要] 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从今年8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直接转入到强制性3C认证管理。
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从今年8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生产许可证直接转入到强制性3C认证管理。截止到目前,1个半月的时间内,电动自行车企业的产品获得3C认证的厂家共有10多家、产品共有20多款。
根据3C认证的规定,截止至明年4月15日,未进行3C认证才产品将不得销售,也就是说,届时国内大约400-500家整车企业将拥有各自销售产品的3C认证。只要还在电动车行业,3C认证产品就是无法绕过去的一座山丘,然而在整个电动自行车企业从生产许可证转型3C强制认证的过程中,却有一些倾向性的问题需要企业加以关注,否则将花不少冤枉钱,平白增加经营负担。
不同品牌同款型的问题
随着3C认证的全面推进,有实力整车大型企业将会对部分的款型研发和整个电控系统的配置实行“专有、独享”的策略,但相当多的整车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完全采取外购形式进行组装生产,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零部件供应商一款供多家的局面,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产品高度的同质化现象,3C人在那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同一款型需要重复申请3C认证吗?可否简化流程?3C认证之后,同质化现象还会持续吗?中小企业是否要加大投入进行研发?等等问题都需要答案。
市场抽查的标准评判问题
随着3C认证的推进,管理部门的重心由生产许可转移前移到产品销售市场监管上。因此,地方相关质检、工商等管理部门对当地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市场抽查将作为重点。由此问题就来是,同一个品牌的款型在不同地区受到的抽查,却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地区检测是合格,另一个地区检测是不合格。被检测不合格的款型(品牌),被媒体公布之后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谁来弥补企业名誉上的损失?
地方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是否能做到“一致性”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从小编了解到的情况来看,21个地方检测机构无论是硬件还是检测人员的软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一定程度上给检测的结果带来差异性。不得不指出的是,部分检测机构实力雄厚,产品检测的结果符合产品质量与性能的真实性,而部分地方检测机构对产品检测由于检测设备缺失,人员技术素质不到位,必然给检测带来不一样的结果,甚至给企业送检的产品造成误检误判的结果,由此给企业不仅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是其他间接地损失,这个问题,管理部门能否能在事前给与社会与企业一个事前的交代?
管理费”是否还会继续缴付?
3C认证之后,电动自行车进入市场销售采取的是“全国的目录制”,也就是3C认证一旦通过并获得管理部门发放的证书,便在相关权威网站上进行了了公布,产品由此可以在全国各地获得畅通无阻销售的权利。这样的结果就是,各地原来采取的电动车整车进入当地销售,即使持有检测机构给与产品检测合格的证书,也必须在当地进行重新检测或补测的结果将彻底打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无疑是对企业一大利好。
但是,如果地方管理部门巧立名目,对所有未经过当地检测机构检测的产品或者说要进入到当地市场销售的所有的产品,虽然已经获得其他地区检测机构的3C认证检测并获得了证书,是否仍然必须缴纳所谓的“管理费”(小编当然认为,地方管理不应该再对进入到当地的产品设置障碍了,但仍需国家给予规范)?
以上三个问题是许多电动车企业进入到新国标+3C认证的“心病”,这些问题的出现是造成企业费用多支出、出“冤枉钱”的症结之一,小编借此把企业的“心病”一吐为快!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809/2018091815471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