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电”翻出新花样,地方管制让电动车处境艰难!
[提要] 随着禁电范围的扩大和禁电地区的增加,小编发现最近“禁电”演变出了新套路——从源头打压电动车!这个源头当然并非指电动车企业,受伤的是销售渠道,也就是经销商。
大多数地区给出的“禁电、限电”的理由都难以服众,但无论合不合理,在中国很多大城市“禁电”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事实。以往“禁电”都是从市民出行开始,比如依然有新闻可寻的广东“禁电”,出台对电动自行车不予登记、不准上路行驶的有关规定,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上路行驶。东莞市“治摩办”提醒广大市民,东莞在出台不准予电动自行车登记上路行驶的规定后,公安交警部门对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将严格依法处罚。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政府规定的描述还是交警实际执法手段,都是针对市民出行进行限制。但随着禁电范围的扩大和禁电地区的增加,小编发现最近“禁电”演变出了新套路——从源头打压电动车!这个源头当然并非指电动车企业,受伤的是销售渠道,也就是经销商。
从出行到渠道,“禁电”升级?
看一则《文汇报》的新闻:3月27日,徐汇公安分局和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来到百色路对这里多家电动自行车销售店进行集中检查,从电动自行车销售商入手,对违规超标电动车开展源头治理。
另一则《金羊网》的报道:为切实加强对超标电动车的源头管控,有效预防各类违法违纪情况发生,近日,新会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联合工商部门深入帝临南路的电动车销售店开展清查行动,依法取缔非法改装、销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超标电动车的违法行为。
为何政府部门“禁电”从限制市民骑电动车出行转变为控制电动车销售?这一方面反映出不少地区限制市民电动车出行的“禁电”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人群庞大造成管理难度加大,况且时有警民冲突发生,交警也落得出力不讨好;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某些地区政府“禁电”决心的增强。但这样的升级真的可取吗?
诚然,即使不对电动车经销商进行管理甚至取缔,随着政策对消费市场的抑制,经销商在当地想销售也将难以为继,但不要忽略电动车行业的分销现状。小编曾去过深圳某电动车市场,虽然在深圳市区已经无法销售,但市场依然很繁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区的经销商大都是总代,辐射下面区县,即使不零售,作为一个中专点,也有不菲的分销利润。如果政府直接对电动车市场下手,无疑将对电动车销售体系造成冲击,短时间内也将给农村市场带来不小的打击。
渠道被抑制,电动车市场就会消失吗?
政府此举显然在控制电动车市场,一厢情愿地认为将源头渠道掐死就不会有新的电动车进入市场,日复一日,配合交警的宣传与管理,就能彻底让电动车在市区消失。事情真的是这个样子吗?小编深感忧虑。
在此小编不谈民生,不谈政府决策的合理与否,单论市场需求。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产品,哪怕这个需求在政策层面是不正当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市场经济的灰色地带。政府此举并非将电动车经销商的渠道掐死,严格来说,应该是将电动车销售的正规渠道掐死。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地下工厂的出现,意味着三无产品渠道的建立。问题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如果失去正规渠道,而市民出行需求又旺盛的情况下,大量没有身份的“黑”电动车将涌向市场,无证、无发票、无完善售后,这种产品将无异于给市民的安全出行绑了一个炸弹。没有正常的渠道,管理也将难上加难!
小编并非给政府“禁电”出主意,而是提醒有关政府部门,慎重考虑“禁电”后果。试问当地交通环境是否已经严苛如北上广,以至于容不下电动车这样的出行方式?以剥夺普通市民的手段来满足政府对交通畅顺的欲望。政府这种有偏袒之嫌的公共政策,难免造成人民对政府情感的疏离,同时加剧社会贫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断裂,甚至会引起“敌对”情绪的蔓延。公共政策的“歧视”和利益的直接受损,将进一步加深普通市民的“相对剥夺感”。显然,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种挫伤。
希望某些地区的政府部门能够综合考量、慎重决策,以民生为重!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704/2017040115244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