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行业为何很难出现颠覆性的产品创新?
[提要] 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十几年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改变,产业规模、配件体系、终端建设等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十几年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改变,产业规模、配件体系、终端建设等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当大家提起电动车的时候,似乎十几年来其印象依然如故,自诞生到如今,除了性能的提升,行业颠覆性的创新似乎很少。电动车行业这种创新的惰性并不仅仅是企业主观上缺少动力,更是因为电动车的产业环境使然。电动车诞生之前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电动车业因此继承了很多自行车的基因。另一方面,电动车爆发的时期又是作为摩托车的替代者,很多摩配企业直接转型做了电动车,移植依然是“拿来主义”的摩托车体系与思路。再加上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清晰,大手笔投入风险性增高,种种原因共同制约了电动车产业的创新发展,也直接导致现在大众对电动车乏善可陈发展现状的不满。
模仿对象太多,整车企业创新意识薄弱
分析电动车兴起的前因后果就能发现,电动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产生的背景非常特殊。纵观整个世界,中国电动车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都是极其壮观的。发达国家之所以电动车群体稀少是因为汽车产业的发达,已经无需电动车作为过渡性的全民交通工具。而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因为地形或因为气候,大多以摩托车为代步工具。而中国摩托车产业在二十世纪初遭到政策抑制,当时已经无法承担起作为全民出行工具的重任。也因此,电动车异军突起,至今已经达到2亿多的保有量。
复杂的产业环境让电动车产业在诞生之初就走向了快车道,但同时,过于快餐化的生产模式,已经使过度借鉴自行车、摩托车模式的电动车产业也面临着创新不足的窘境。从起初风靡的简易款到当下流行的踏板车,人们太容易从自行车和摩托车上找到电动车的影子。首先,小编要说这不是一件值得苛责的事情,借鉴本身就是一个行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而且自行车、摩托车又具有如此多的样本和模板,电动车企业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将这些成熟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之中,不单缩减了成本,而且获得得天独厚的时间优势。商场如战场,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更新的速度能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企业实力,并以此抢占市场先机。
有捷径可走,让电动车迅速风靡起来,并且价格也可以尽量拉低。毕竟大部分整车企业的研发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单是“硬件利润”就可以生存得很好。十几年来,可以说至少在整车企业中这种创新窘境是一直存在的。这几年行业巨头走高端化路线,就是要带领行业走出这个创新的贫瘠之地,以创新打造价值,并进入良性循环,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同时又满载希望的长征之路。中国电动车产业没有国外的经验可资借鉴,靠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成本控制乏力,配件行业创新动力不足
整车企业承担的更多的是车型、款式和系统的创新,电动车三大件电机、电池、控制器主流品牌都掌握在配件企业手中。这三个方面如果想有突破,必然是配件企业率先发起,进而能够应用到电动车之中,比如今年上半年热炒的石墨烯电池,就极有可能在续航稳定性上给电动车带来重大改变。
然而摆在电动车产业面前的问题是,配件行业创新动力并不旺盛,甚至可以用消极来形容。当下电动车行业面临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整车企业库存压力远超以往,整体上企业策略偏向保守。配件企业愿意在细节上优化自己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但如果要投入巨资开发新技术则会让自己陷入巨大的风险之中。新技术的采用、新产品的开发是否能合整车企业胃口还未知,高昂的价格甚至会让自己丢掉稳定的市场,毕竟配件行业的惨烈竞争也有目共睹。高风险与整车企业保守的市场策略,极大地抑制了配件企业的创新热情。
目前来看,同质化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通病。从服装到家电,尤其是手机,同质化最为严重。即便是已经成为国产巨头的小米手机,也一直难以摆脱抄袭的争议。所幸的是,电动车行业中已经有许多企业意识到产品研发的重要性。从雅迪的钻石、Z3到爱玛的魔兽,高端产品的出现开始引领电动车行业从低质化的泥淖中摆脱出来。
如今电动车行业正行驶在高端化的快车道上,电动车企业要想立志将品牌做大做强,行业要想健康有序发展,更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产品研发上面,经销商的认同才是产品研发的最终目的。电动车企业是到了该自我提升的时候了,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要立足长远,只有不断进行产品研发、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电动车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电动车行业才能良性发展,一个健康良性的行业才能够受到重视,才能摆脱草根行业的形象。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606/2016061410051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