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产业突破这三大瓶颈,将会让世界刮目相看!
[提要] 随着电动车产能过剩越发突出和消费市场不景气围四处弥漫,电动车企业之间为了生存而展开的价格竞争战将更加的惨烈。有迹象表明:未来电动车企业之间的整合力度将进一步增大,企业生存难度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电动车产能过剩越发突出和消费市场不景气围四处弥漫,电动车企业之间为了生存而展开的价格竞争战将更加的惨烈。有迹象表明:未来电动车企业之间的整合力度将进一步增大,企业生存难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中国的电动车产业从中国需求,逐渐变成了世界各国的需求,经过努力,中国电动车产业的规模可以做到年产4000万辆以上,行销到全世界。但是,中国的电动车产业目前看上去规模很大,但缺乏核心竞争力,必须要突破三大方面的瓶颈:
研发投入的瓶颈。研发投入随着市场不景气和企业的利润的减少而变得更加的谨慎。从最近台州与天津两大展会上可以看到,今年企业推出的款型变得更少了,而且新款变化不大,仅仅在部分的细节上略有改动。
初略估计,今年款型开发的数量将比去年只会少,不会多。虽然规模大企业推出的产品款型变得更有个性化,从外观上看更耐看、更美观,比以前的款型有了进步与提高,但细节上还有不足之处,质量提升还有空间,因此模具上还需精工细雕、在部分焊接处更需要加工精细化;在控制器、充电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几乎没有更大的进步,并不是说控制器和充电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据了解,部分电摩款上由于没有安装诸如能将高电压转化为低电压的中控系统,使得大容量电池进入到各个线路上之后电压很高,遇到电线和开关等质量不佳的情况就会发生漏电现象,造成使用者经常在起到时会出现打火花的现象。因此,整车企业装配相应的保护装置,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还没有获得整个整车企业的重视。
同样,电动车核心部件的电机,其效能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功率的提升往往通过增加电机的体积与材料并牺牲电池的容量来获得。据观察员初步了解,目前整车企业投入到研发的费用恐怕不到千分之一,或更少。而控制器、充电器的企业大部分是组装型企业;电机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少的可怜,铅酸电池用的电机,仿制生产要占到90%以上。
工匠精神的瓶颈。电动车制造由于零部件采购高度的社会化与分散化,使得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制造变得容易与单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制造多能化、专业化。譬如,一家规模以上的电动车整车企业,目前除了车架之外基本上全部外购。而车架制造也基本上采取给定点企业生产,整车企业的制造功能主要体现在装配上。
虽然,这种方式大量减少了研发、零部件的制造环节,但是,整车企业受制于零部件的现象突出,甚至被零部件企业所绑架,无法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市场饱和加剧,整车企业一方面要靠规模制造的同时,另一方面,必须要向中高端延伸,甚至要通过创建新品牌来拓展高端市场。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一定数量的制造工匠,通过他们来建立产品的私人定制、高端客户定制和小众群体的定制。但是,从目前来看,没有一家整车企业能做到。尽管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大搞电动车拆装技能大比武,但这样的比武还远远不够。
因此,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最终的实力,还是要落实到产品上,而制造能力的关键,需要企业建立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团队。
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电动车企业快餐式高效率制造,造就了当下电动车产业的规模与社会保有量。但也给这个产业带来的是同质化和产品档次无法提升的问题。未来几年的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除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之外,就看这个产业能不能有一个或几个产业的领袖式人物,通过这些领袖带领着这个行业走向世界级,并形成国际品牌。
实际上,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老板的精神。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格力等一批国内企业的成功,关键是这些企业的老板,老板是文化的内核。但是,我们能看到,电动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的锤炼,筛选下来的都是金子。这些企业通过老板不断追求和努力,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流传下来。未来我国的电动车产业必然会有几家电动车企业在屹立在中国和全球的市场上。
因此,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现在,电动车发展遭遇到某些地方的抵制,但不会妨碍这个产业的生命力。相信,未来的五到十年里,中国电动车产业能出现几年具有中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604/2016042510195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