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骗补门”,新能源车补贴这五大病患不除不快!
[提要] 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鼓励政策是一本好经,但这样一本好经传到地方上大多被唱砸了。
新能源补贴政策一直都是行业内比较关心的话题,虽然未来五年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幅度将大幅滑坡,但企业及经销商对此的关心热度仍然不减。大家真正看重的不是钱的多少,毕竟是直接补贴给消费者的,而是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态度。笔者认为,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鼓励政策是一本好经,但这样一本好经传到地方上大多被唱砸了。地方城市对新能源车的准入和补贴遥遥无期,更有甚者设置一些难以逾越的高门槛。长此以往,本应生机勃勃的新能源市场必然会遭受不必要的打击。
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支持力度给予经销商不少信心,2015年电动汽车市场本应该更好。但地方配套政策迟迟难产,经销商满腔热血逐渐转冷,失望之后,不少经销商准备离开。那么,一本好经到底是如何唱跑调的呢?
根据笔者的了解,2015年电动汽车企业在地方申请系能源补贴时,大概会遇到以下五种情形:
情形一,“特权式”跑调。假设A城市有一家知名电动乘用车品牌,现在有另一家品牌想要申请A市地方配套补贴。他会问,你是在哪里注册的?比如说是B市。那当地就会要求让B市出个证明,同意给A市那家电动乘用车品牌补贴一千台,那么A市也就同意给你补贴一千台。同等条件置换,这买卖看似挺合理的,实质上变相的变成了一种特权,一种帮本地品牌站台的特权。
情形二,“太极式”跑调。地方为了应付国家四部委的检查,补贴政策迅速出台,但细致的备案流程、哪个部门补给你、怎么补等具体问题却迟迟没有出台。归根结底是地方不想掏这个钱或者确实是没钱,就跟你打太极,应付了事。
情形三,“前提式”跑调。申请地方补贴可以,但是有个前提条件,你必须在我这个城市注册公司,以后向当地上税,成功招商引资之后我再给你补贴。如果全国有一百个新能源补贴城市,每个城市都设定这样一个前提,估计没有哪家企业有能力在所有城市都建立分公司,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情形四,“捆绑式”跑调。地方政府估计也明白,要求人家注册分公司太不现实,于是乎又想出了别的办法,必须使用当地企业的零部件、电池或者电机。你不用我就不让你进,就不给你补贴,用这样的“捆绑式”政策为本地零部件企业搞推销。
情形五,“分级式”跑调。允许你进入也给你办补贴,但当地的政策是省里面拨一部分,市里拨一部分,区里拨一部分,任务层层分解,资金各自独立。本来市里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非得逼得你在三个地方来回跑,没有三五个月下不来,从旺季给你拖到淡季,耗到最后逼得你自己放弃。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门槛和对策,给力的地方政府也不是没有,但更多的却是对电动乘用车企业和经销商的遏制和无情,一本好经却被唱跑偏了,这估计是新能源鼓励政策制定者所始料未及的。
有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无关痛痒,笔者却认为长此以往,会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地方补贴下不来,经销商就得先垫钱,卖车越多垫钱也就越多,时间久了,资金全都压死了,本来挺好的电动汽车销售成了赔本买卖。到了生意难以为继的地步,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很有可能随之崩溃,经销商如果大规模退网,那电动车产业也必将陷入危机。
所以,2016年还期冀地方政府回到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本意上来,不要脱离主旋律。好经还需好好念,才能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助力。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
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602/20160221105836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