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账号 密码 注册|忘记密码?

电动车准入标准的门槛真降低了吗?

来源:腾讯作者:综合
浏览:2015-6-10 10:05:34
[标签]:准入标准,电动车
[提要] 从技术角度看来,唯一称得上降低门槛的,就是不再要求企业提交核心部件不低于5年或10万公里的质保承诺。

  工信部终于补上了电动车政策的最重要的一块补丁:准入标准。6月4日,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颁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称《规定》)。关于谁能获得门票资格,工信部正式回答该问题的标准答案,与“事先”透露的相差不大。3月份颁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已经意味着,低速电动车企业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挤进来的运作空间。

  以往的惯例,对于产品标准的推进,通常由国家部委授权企业和大学共同牵头研究。课题费的微薄无碍于企业踊跃参加。参与制订游戏规则,起码不用担心受到规则的歧视。技术领先的企业甚至能将企标直接变成国家标准,比如国内一家独大的乐凯胶卷。而诸方势力错综复杂的汽车产业界,只能是几家共治的局面。

立法水平的进步

  行业准入政策则有点敏感,企业不便于直接参与规则制定。通过公开或者秘密的言路,对主管部门发声;利用舆论和游说,以期影响政策走向。实力和意愿都具备的玩家,以合法手段(可惜我们没有“游说法案”)施加影响,似乎并无不当。

  有人认为,一次充电行驶距离不少于100公里、最高速度大于120公里/小时,百公里加速时间小于12秒,屏蔽了低速电动车产品入围的可能性。不过,平心而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条件制造“纯电动车”,推上市很可能遭到嘲笑、乏人问津。电动车的魔咒是,性能缩水并不必然带来成本降低。很可能只是技术水平没有到位。基于这个理由,工信部不打算将“老年代步车”、“观光车”一类的产品以合法身份。

  相对于征求意见稿,《规定》似乎从原有立场小幅后退,但仔细查究,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规定》不再强调乘用车企业具备3年的纯电动车研发基础,貌似降低了标准。但实际上,所谓“研发基础”只是一个软性的、难以核查的条件。企业把3年前的草图设计一类纸面上的东西端出来,发改委的资质审核到底过还是不过?某些企业一年做好几个“战略规划”,唱得响,做的少,也符合资质要求。工信部删除该条件,只是基于执法成本上的考量,并不存在降低门槛一说。

  取而代之的,是更容易核查的硬指标:样车试制和试验条件。不管怎么忽悠,只有拿出真金白银投建批量试验车、相关生产线(哪怕是小规模试制)和符合国家标准的试验场地和设施,才能获取资格。对这些条件,主管部门可以一目了然,不必费心侦查厂家提供材料的水分。

  立法者的聪明体现在目标和手段的平衡上,不得不说,无论人大还是国务院下面的部委,这几年立法水平有了不少长进。与此相反,很多人都不看好史上最严禁烟令在北京落地,因为后者空有热情,缺乏明确的界限、执法成本高昂。

打破“盈利”悖论

  值得注意的是,《规定》对生产规模和资本不再设下限,也不再要求企业必须已经盈利。

  虽然纯电动车企业也须进入“目录”,但该目录比当年的乘用车企业目录要宽松得多。打算投多少钱、支多大的摊儿、生产多少,全您自己说了算。市场会自动砍掉滥竽充数者和僵尸企业。因为工信部不用担心,电动车企业出现传统动力车企业圈里衰而不死,死而不倒的“神迹”。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不会为任何一个私有电动车企业无条件输血续命。

  更可贵的,工信部终于发现草稿中的问题并果断删掉:要求盈利。准入资格要求盈利,想盈利得先开工,要开工必须得有资格……逻辑彭罗斯楼梯,会让资格审查变成笑料。好险。

  工信部还是通过试验车设施来“曲折”要求厂家具备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即便您的车全是别处拉壮丁来的,试验场地的业主资格,总不能临时办个假证吧。这其实还是要求规模和资金实力,只不过用的是市场语言。

质保门槛为何降低

  电机、电控和电池技术,企业必须拥有其中两者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原有的制度设计中,要求企业自己生产关键零部件,屏蔽“皮包公司”。后来发现不必替古人担忧。无论全球采购,还是扁平化生产,都绕不过去一个坎儿:知识产权。只有堆积起一定数量和分量的知识产权,才能组织生产或者授权生产。知识产权算软条件吗?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硬指标。有钱有意愿还不够,得有时间和资本持续投入,才可能构造自己的专利群。至于是否是直接生产者并不重要,该要求的改变符合当前的产业状况。

  从技术角度看来,唯一称得上降低门槛的,就是不再要求企业提交对“纯电动乘用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不低于5年或10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的质保承诺。

  这条是重点。如果企业可以对之施加影响,质保门槛是着力点。担心妨碍鼓励创新、或者鼓励技术多样性而删除质保最低要求,是站不住脚的理由。任何理智的消费者不会选择没有质保的电动车产品。可能的原因是,主打低价市场的产品接近或者已经定型,厂家无意对这部分产品提供长期质保。电动车企业抱团要求和燃油动力车厂家同等的质保门槛,是否能敦促工信部修改关键质保要求?从结果上看,可能性很大。

  最后干货来了,新建纯电动车生产企业,不可以跨界生产燃油动力车。拥有传统动力生产资质的企业,如同身在主板市场,而新建电动车企业,则被安置在“创业板”。前者封闭,后者半开放。主管部门当然不希望有人曲线进入被严密监管的领域。同时还需要考究,这是否意味着电动车产品的利润,仍然和传统动力车无法相比呢?这个问题,只有等待市场来回答。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506/2015061010053474.htm

关键词:准入标准 电动车
正在加载...

品牌关注排行榜

  1. 雅迪380388
  2. 爱玛322930
  3. 小刀238153
  4. 比德文214279
  5. 台铃128151
  6. 松吉118421
  7. 立马101696
  8. 绿能97869
  9. 踏浪94622
  10. 绿源8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