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下的思考:未来蓄电池谁说了算?
蓄电池消费税征收一旦正式执行,必将成为引爆行业新一轮洗牌运动的导火索。已经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下的蓄电池企业如何承受5%的消费税?高昂的新增税收成本压力更可以变相的理解成驱动行业反向价格战的内因?
长达两年之久的价格战,行业现存企业几乎都已经将实际成本的控制发挥到了极致;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如何进一步挖掘竞争力的潜质?无疑,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艺制造成本仍旧是决定胜败的关键。那么,究竟哪些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能够真正掌控主导权和话语权?
目前,国内蓄电池行业85%以上的工艺是采用外化成;具有200年历史经验的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强行追求降低成本必将以损害产品的质量为代价。
与传统的外化成工艺相比较,内化成电池除了在使用寿命、续行里程、大电流放电及温差适应范围等方面明显比外化成高出20%—50%的产品性能优势之外,内化成“先天”的工艺成本优势更是外化成无可比拟的。由于内化成工艺是极板直接组装成电池再进行化成,得到电池产品,比外化成节电28.5%、节水90%以上,而且取消了独立化成工序,报废率大大降低。
同时,在消费税具体内容出台之前,更多的行业领导人士将政策内容理解为:消费税是国家利用经济杠杆来抑制某些污染严重工艺技术发展的手段,对环保工艺企业不征收。如果政策内容理解属实,污水产生量是内化成工艺10倍以上并且已经被国家环保部门列入蓄电池专项整治重点对象的外化成产品,在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毫无任何优势可言。
综上,内化成工艺将主控未来的行业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进一步深刻的思考:内化成属于国家鼓励和提倡的绿色环保工艺,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企业涉足?
真正的原因在于内化成核心技术极其难以掌握,其对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的精准度要求非常高,稍有偏差就会严重影响配组率和成品合格率。
相关链接:
自2011年,新需能开始涉入内化成工艺技术的攻研,通过三年的潜心研制和市场的反复检验,已经牢牢掌握内化成核心技术的管控点。根据市场验证反馈数据显示:新需能内化成电池退货率已经由2012年的5%降低到2013年的3%,并有望控制在2%以内;电池配组成功率达到98%以上。
转载请注明“电动车商情网”:http://www.cebike.com/news/html/201311/20131115083936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