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公司在成立了很多年之后,还是犯了一些错误,然后轰然倒下,我觉得这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要生存,一定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你不能调整和适应,就没有办法继续发展。对于很多企业来讲,他们所犯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开发了产品,但是没有发现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做的很强的业务,不见得能保证未来的发展。其次,你要有风险管理,有各种不同的业务,产品要多元化,实现均衡发展。” 近日,博世集团董事、亚太区业务负责人瑞世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博世集团董事、亚太区业务负责人瑞世轲
米高梅、柯达的破产危机,透露出欧美大企业的通病——拘泥于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垄断业务,却无力应对崭新的技术和市场。在不少人看来,博世也是一个传统业务已达“垄断地位”的零部件企业,其火花塞、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等,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些接近“托拉斯”的传统优势业务,是博世每年较为固定的利润来源。
如果以此来解释博世在中国的成功,似乎比较好理解。但瑞世轲认为,博世在华发展的重心并不是这些传统业务,而是面向未来市场的全新技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和市场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电动出行的趋势。可能它发展变化的速度还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快,但我相信,这种变化未来一定会继续。我们每年要投入4亿欧元,致力于未来技术的开发。”
在电动出行领域,博世有一个约120人的本地工程团队,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新能源车的研发。去年,博世启动了“全球院校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与5所中国院校在锂离子电池、光伏技术、电动车技术领域展开合作。目前已与两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在电动车技术领域取得了首批专利。
瑞世轲还表示,基于互联网的相关业务,会对工业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博世将保持在汽车技术方面的强项和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对互联网等新业务加大投入。
截至目前,博世已经在中国建立了51家公司,涵盖了多元化的业务领域:包括12个汽车技术生产基地、7个工业技术生产基地以及13个消费品和建筑智能化技术生产基地。去年博世中国新总部大楼在上海落成,其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工,新大楼将容纳博世在沪近2000名员工,成为博世集团全球最大的地区总部之一。
“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缓解,欧债危机又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这些重大经济因素与日本地震等事件相结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及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瑞世轲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又幅员辽阔的市场,企业要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做出敏锐反应,就必须建立成熟的本地研发团队,强化本土创新能力。
2012年,博世在包括8个汽车技术中心、3个工业技术中心和两个消费品及建筑智能化技术中心的13个在华研发体系中,共有超过2700名工程研发人员,为本土客户提供最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仅以节能减排技术为例,为了支持本土客户在更低成本的情况下满足国内不断提高的节能环保标准,博世汽车柴油系统专门为中国本土市场开发了经济型共轨系统CRS 1-16和Denoxtronic 6.5尾气后处理系统,能够达到国IV标准。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推出性价比高的低成本产品,是博世近几年的转变。这意味着,博世早已褪去了德国公司惯有的傲慢和执拗,尽最大努力适应中国国情,成为博世在华发展的指导方针。
曾经专注到偏执的全球零部件行业的老大,如今也要多元化发展,其豪赌未来的杀手锏就是本地化。这个2011年在华合并销售额达到423亿元人民币的隐形冠军,已经把最大的赌注压在了中国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