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燃料以及燃料电池没有能大规模量产之前,电动汽车似乎成为了新能源行列中的“主力军”,一时间国际各大车展上都成为了电动车的斗秀场,各大车企都在努力将这些摆在概念阶段的电动汽车变为现实,手快的日系企业更是将电动汽车在部分国家开售。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现阶段乃至更长的时间内,电动汽车难以真正取代内燃机,成为新能源车的最好解决方案。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电池问题。
我国是锂电池生产和制造大国,不过这仅限容量和技术含量较低的手机电池领域,在这个连电动自行车还需要用镍氢电池的国度,电动汽车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比较突出的还是电池的成本,这会在整个电动汽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会让电动汽车的价格居高不下,阻碍电动汽车的普及。
而电池容量也是很多消费者不愿意选择电动汽车的主要理由。中国大陆面积太大,单靠100-300公里的续航里程(目前主流纯电动车实际续航能力)难以支撑消费者长途驾车出游的需要,即便电动汽车仅是提倡在城市代步使用,但是在北京这样的限购城市、上海这样的车牌昂贵的城市,在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辆车的情况下,电动车一定不会被采纳。
实际上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也并非安全环保,即便电池企业可以保证尽可能的环保,但还是会有部分下游电池组件采用黑心制造,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导致工人因此患病,此类事情在报端早已屡见不鲜。
更令消费者头疼的还是充电的问题,目前某德系汽车厂商在国内进行的电动汽车公众实验就明确表示申请者需要拥有能够安装充电桩的固定车位,这对于居住在老旧小区或是物业不作为的公寓里的消费者也是致命打击,因为日常开车找一个能容纳爱车的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何谈去拉线装充电桩;即便是买了地下停车场的车位,物业让不让安装充电桩也是实际问题,而这些还都牵扯到电力部门新开户、规划线路的问题。
在无处充电的问题之下,现在电动汽车普遍存在的充电时间长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无电可充。
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家庭充电难的主要途径还有充电站,截止到目前,国内寥寥的充电站更多还是为了电动公交车而存在的。在已经默认各个品牌电动汽车都能找到合适的充电接口的情况下,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究竟能有多少区域让进入家庭的电动汽车在这里充一夜电(多少车主会有耐心一个月来3趟充电站,一次坐等1-5小时,这个时间只能选择回家睡觉),如果不采取立体停车的技术,那么把北京市现有的汽油汽车全换成电动汽车,那么北京四环内可能就只剩下充电站一个建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