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收到了科技部部长万钢赠送的国礼———飞鸽牌电动自行车。
十余天后,“电动车遭遇生存危机”的观点通过行业人士和专家的口,频在媒体上出现。这种不安的情绪随即在北京数十万电动车主中蔓延开来。
“电动车产业面临消亡”、“电动车或划入机动车范畴,需要考驾照、在机动车道行驶”、“超标电动车或失上路资格”……
传言伴随着一个个疑问席卷而来。而造成这一切的源头,是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的电摩国标———《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
90%以上电动车超标
电摩国标是什么?为何会引发电动车行业的强烈反响?
电摩国标于今年10月颁布。该标准规定,电动两轮轻便摩托车最高设计时速大于20公里,小于50公里,或重量大于40公斤且最高设计时速不大于50公里。而电摩是摩托车的一种,符合标准的电摩按照机动车管理。
电动车国标目前还延用1999年发布实施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
由此可以看出,时速20公里、重量40公斤,这两项指标成为了两个国标的衔接线。但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绝大多数都超过40公斤。
“生存危机就在于此。” 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委员会主任委员陆金龙说,市面上90%以上的电动车都超标。初步统计,全国约1.2亿辆,北京约70万辆。
被称为“中国电动车第一人”的清华大学教授马贵龙坦言,电动车超标实则是城市化进程所引发的市场效应。
这位曾参与1999年《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制定的专家解释说,当年骑车人的行驶里程要求单程只有5公里,所以确定了“体重40公斤,时速低于20公里”的标准。按标准,电动车体重要低于40公斤必须使用24V/10AH铅酸电池。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骑车人的出行半径也越来越大,对行驶里程数的要求也越来越长。
“而这只能通过电池升级,延长行驶里程数。”马贵龙说,2003年前后,市场根据消费需求开始调整,停用往返只能走10公里的24V/10AH铅酸电池,开始采用36V/10AH等其他超标型号。可是,国标还是1999年的标准,并没有随之调整。
记者曾走访市区多个电动车门店,所有的铅酸电动车,36V/10AH电池已成为最低配置,不少车的电池规格已达到48V/10AH,甚至64V/10AH。
陆金龙认为,两个国标“重量40公斤、时速20公里”的衔接线,成为悬在全国2000多个电动自行车企业头上的“生死线”:自行车企业难以获得摩托车的生产许可;继续生产指标近似电摩的电动自行车,又无异于非法生产。
电动车路在何方?
本月6日,针对持续多日的两标之争,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首次回应,明确“符合标准规定的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车主不存在需要考驾照、上机动车牌照”。
但占据绝大多数的超标电动自行车该归入哪一类?仍没有答案。
马贵龙说,解决“两标之争”,要么电动自行车“撤退”,固守“40公斤、20公里”底线;要么重修两标,提高电摩国标的重量、速度指标,给电动自行车一个生存空间。
“不过消费者已适应了现有产品,等于堵住了退路。”马贵龙打比方说,这如同北京已发展到了五环外,现在要退回三环内,不太现实。
“因此只能修标,两个国标一起修。”马贵龙建议放宽电动自行车的重量限制,适当提高时速限制,“除了我国,其他国家都不限重。而且我国20公里的时速太低,欧洲是25公里,美国是31公里,日本是24公里”。
据了解,限定电动自行车的重量,主要出于行驶安全方面的考虑。马贵龙援引2001年至2007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统计公报》的数据指出:截至2007年,电动自行车的出行里程已经超过普通自行车,但肇事死亡人数低于普通自行车;与机动车、摩托车、普通自行车相比,亿公里死亡人数多年保持最低纪录。
在马贵龙看来,电动自行车环保,能缓解拥堵,适合各大城市的交通需求。
“何况电动自行车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而且是民族产业。”马贵龙说,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自有技术生产能力已超过了其他国家,出口量已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合,东南亚一些国家正从中国引进技术和零部件,“只要良性发展,未来就是电动自行车强国”。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余晖则提出,为什么消费者一直这么认可的电动自行车,前几年各地政府要禁,这次又面临电摩国标的冲击?这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