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北京市公安局特警总队介绍,为避免因交通拥堵引发的出警不便,北京警方的巡逻方式将以“步行巡逻+自行车巡逻”为主,减少机动车巡逻。即日起,北京市1/3巡逻民警,都将骑行电动自行车或自行车穿行北京大街小巷,市民可随时伸手拦截,向警方求助。
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恢复自行车巡逻,既便民,市民可随时发现巡逻民警、问路求助;又利警,避免由于交通拥堵影响出警时间,民警可及时发现、盘查可疑人员。
与之相呼应的是,同日北京晨报报道:10月1日起,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封存30%公务用车。其他单位的公务用车按车牌尾号每周停驶一天。作为试水,包括私家车在内的其他普通社会车辆也将在本月11日起的半年内,按尾号每周少开一天车。但是在我看来,北京公安部门恢复自行车巡逻,不仅在于其灵活机动,方便市民求助,而且其绿色交通导向意义不可小视。
我国是自行车大国,大部分国人还买不起或者消费不起汽车,对自行车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即便城市道路修得再好,小汽车再多,自行车仍然是一种很好的短程交通工具。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就曾多次倡导大城市恢复自行车道,并引用国外城市的经验称:“市长不应只考虑去改善30%有车族的生活,而是要为占人口70%的无车市民干些什么。”
就拿电动自行车来说,电动车因为其轻巧、环保、节能,不考驾照、不交税费等优点,近年来已经走入不少百姓家庭,俨然成了普通市民的“私家车”。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有的城市已经封杀或者正在准备禁电动车。封杀电动车的理由或许可以找出一大堆,比如管理问题、超速行驶、引发交通事故等等。毋庸讳言,电动自行车发展过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生产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电动车设计车速严重超标。有的摩托车冒充电动车。由于没有办理牌照,有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易造成交通事故。等等。但是,电动车本身没有原罪,这些问题其实是生产商、骑车人与管理者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管理不力的问题。何况,电动车的危害肯定没有机动车大。城市为何容不下百姓的“私家车”呢?
比强制封杀更“策略”的是,隐性封杀自行车。表面上看,城市在发展汽车的同时,并没有限制自行车通行权。但事实上,自行车的通行权利正在受到蚕食,与机动车相比,自行车明显缺乏足够的行驶空间:新建道路没有自行车道;有些自行车道过窄;机动车行驶中占用自行车道;机动车尾气影响骑车人健康;机动车停车位占用自行车道;在自行车道设置公共汽车站,等等。笔者是自行车一族,对此深有同感。当自行车与汽车在同一条道上通行时,自行车成了“弱势群体”,拿什么保证骑车人的安全呢?
当然,除了封杀电动车、蚕食自行车道以外,影响绿色出行方式深入人心的瓶颈还在于城市公共交通不发达。这依赖于城市建立完善、快捷的公交系统。比如,给予公共交通优惠政策,倡导公交优先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质量,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公交经济实惠、效率高的优点。在这方面,北京市坚持公交低票价政策值得肯定。
当然,要真正倡导绿色出行理念,依靠政府封存部分公车,警方自行车巡逻,一次两次“无车日”宣传,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让人体会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如果公车数量不减,自行车道被蚕食,电动车被封杀,公交系统不发达,公交公益本质不回归,绿色出行恐怕只是一个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