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保、健康考量及油价高涨等因素,近两年不仅骑自行车蔚为风潮,电动自行车前景也备受瞩目,相关厂商纷纷投入,大陆市场商机尤被看好。
过去年,台湾自行车厂陆续推出多款电动自行车,如巨大机械的Lafree、美利达工业的莱电车等,但销售不如预期。分析其原因,包含摩托车具有便捷优势,而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续航力不足、充电设施尚不普及,居住高楼层者停放不便,加以销价仍高,商机尚未引爆。
财团法人自行车暨健康科技研发中心(CHC)研发电动自行车多年,方案经理吴孟琪说,在环保、油价等因素带动下,电动自行车的后市应会愈来愈好;亟待突破的瓶颈则在电池、续航力。
身兼中华民国电动自行车协进会秘书长的吴孟琪指出,业界与政府持续推广电动自行车,台湾内销合格车款一年估约5,000台,所谓合格是经过CHC测试、获取交通部核发合格证并黏贴标章者,才有路权、能上路,环保署并补助每台3,000元。
现阶段电动自行车销价在1.5万元至2万元间,销量如增多,单价将可降低。据了解,部分地方政府也规划补助购车,每台若比照中央补助3,000元,加上老旧摩托车回收每台2,000元奖励金,对购车者有颇大诱因,内销市场可望明显成长。
另一方面从大陆进口的电动自行车也相当多,其品质与价格较低,因未经测试、获取合格证等,并无补助。
外销方面,依台湾区自行车输出业公会统计,87年电动自行车出口3,800余台,89年增至3.7万余台,91年写下4.2万余台高峰后,产销量急速萎缩,至前年仅有2,000台出头,是近年新低。去年前三季,电动自行车出口2,864台、比前年同期成长68%,平均单价505美元。这项数据不含以元器件方式出口、组装销售部分。
吴孟琪分析,台湾发展电动自行车的优势,在于电子、机械业发达,控制、电池、马达等相关元器件的技术好、层次高,供应链集成强;挑战或威胁,则来自大陆产品的低价竞争。
电动自行车协进会现有43家会员,一年来,业界询问、有意添加者不少,且多为非自行车厂商,显示电动车前景被看好。其次,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代步车、电动休闲代步车等四个业界组织,业务有若干重叠、资源难免浪费,未来应进行集成。
相对于台湾,大陆电动自行车的商机庞大许多,去年产销逾2,000万台,主要是很多城市采取「禁摩」政策,限制摩托车进城,扩大了电动自行车的发展空间。
巨大发言人许立忠说,设在昆山的捷安特电动车厂,去年产销约32万台,今年估计可增加四成至45万台左右。是巨大持续看好的区块,后年产量将挑战100万台目标,除昆山厂外,成都厂也已添加生产行行。美利达、中广电动车、爱地雅工业、利昂科技等,对电动自行车的后市同样寄予厚望,纷纷扩大产能,采取策略联盟等方式,抢食市场大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