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电动车资源》编辑部 执行/烟斗男人 晓波 小涛
经历过2006年的“高潮”和产销两旺的“反常”业态,进入07年的我国电动车行业正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还要不要做电动车”已成为不少经销商不得不经常思考的问题,原材料涨价、终端网络开发乏力以及传统促销失灵也时刻考验着厂家的耐力,销量不见涨、利润又摊薄似乎令厂商间的信任出现裂缝……这些“坏消息”还要持续多久?市场前景在哪里?大量的市场信息表明,电动车产业正在由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力的被动调整转向主动的内部竞争升级,06年的繁荣在此过程中将被暂时中断,阵痛将不可避免。站在“07路程”的中心点,猜想2007最终将会向下还是向上?
进入2007年以来,从南方市场到北方市场,我国电动车销量十分冷淡。虽然在3月份的时候出现过一个销售高峰,但这一“高峰”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主要原因由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春节较晚,经销商在为过年后的销售高峰补仓,而生产企业则在过年期间停止生产,导致因库存减少而进行的产品补仓。企业与经销商两部分都在补仓,造就了3月份的生产高峰,要明白这只是短暂的现象,而不是市场真正的表现。
当大家还未曾从3月的销售喜悦中认清下一步如何运作,已经悄然迎来4月份的市场低迷,竟连5月份的黄金周,大家同样没有获得预想的收获,时至今日,伴随天气的越来越热,电动车市场则迎来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市场为什么冷淡?
从目前的电动车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出奇的一致:部分生产企业生产线近乎停产,经销商卖不动车,特别是五一黄金周过后,市场一片萧条。相对以前清淡了的市场,于是各种各样的议论就来了,究其原因,大伙儿都能说出个大概来:原材料涨了、利薄如纸……市场如是,毋庸多言,我们的目的是从这看似突如其来的“寒流”下,找寻市场冷淡的真实原因。
一、原材料涨价,利润摊薄,部分厂商失去信心。
时间退回到2006年。2006年7月,上海1号铅的价格约为1.07万元/吨,同年9月已上涨到了1.32万元/吨,进入07年后,据上海金属网07年4月16日金属报价显示,铅的基准价已经到了1.54万元/吨。这样一来实际上自从05年开始到现在,由于 电动自行车电池的3次幅度较大的涨价,导致电动车整车总计涨价幅度达到了大约30%。
06年8月份之前,虽然电池的价格一路走高,但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价格却没有明显变化,很多电动车经销商处在观望状态。“原材料上涨,电动自行车零售价肯定是要涨的,但那段时间里其实我们一直在推迟涨价。”对于那段时间的情况,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的电动车品牌非常多,竞争压力也很大,所以商家都在打价格战,要是自己一家立即把价格提高了,市场也就没了,所以涨价也就是几元钱的变化”。而面对如今的电池再次涨价,采访中,不少电动自行车经销商暗暗叫苦,“看形势,如今的电动车不涨价不行了”,一销售电动车的店主说,“原来仅靠价格优势来卖车,现在行不通了”。经销商为了生存,也就不得不涨价了,但价格涨了,消费者却不买单。
更让企业担心的是:从有关电动车电机生产企业了解到,由于电机生产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磁钢价格近日也发生大幅度上涨,电机生产企业成本压力日渐增大,部分电机生产企业已经开始酝酿涨价。如果一旦实行,这将是电动车四大部件中继电池之后的又一大部件价格发生上涨,这势必会对电动车生产厂家带来压力,如果整车厂最终无法自身消化压力,那么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里,电动车的价格也将有可能再次发生上涨。有关电机厂还表示,磁钢是电机生产的主要原料,但是磁钢的生产又离不开另一种重要的原料稀土,尽管中国的稀土储量在世界居于前列,但由于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掠夺性”开发相当严重,从2006年开始,国家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关停了一大批小矿,造成价格逐渐上升。而六月,国家最大的一家稀土冶炼企业发生爆炸事故,供应紧张相当明显,导致磁钢价格发生直线上涨,企业表示,对比去年同期,磁钢价格至少上涨了20%以上,个别品种甚至超过了30%。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动车行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价格”上,加上多数企业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组装”企业,这场“寒流”导致的结果是利润的再次无情的降低,所有这些的确让厂商信心上受到打击。过早的进入“价格战”,殊不知“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存在同样问题的经销商,他们在经营上也同样受到打击。
二、盲目扩张,致使厂家暴露出资金短缺问题。
“我们是按照06年的电动车产销量来计算今年控制器的产量的,设备买了,人员增加了,产能提高了,量也出来了,可结果实在令我们担忧”,近日笔者在走访江苏市场时,一位控制器制造企业向我们诉苦。其实从整个行业来看,这并非个案。2006年的电动车销售火爆令许多厂家不惜血本,购买设备提高产能,可结果是被“06美丽的外表”所深深的伤害。许多厂商在制订07年计划、提高产能时,并没有对06年行业的实际销量进行分析,现在想来,被业界所宣称的上千万销量,是否真正到了消费者手中是个疑问,还是有关部门只是单纯从厂家的销售报表上简单加以合计而出的数据,甚至是凭空想象的呢?
上千万、接近一千五百万的销量是从生产企业到经销商手中的数据,还是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数据呢?我国电动车行业虽然经历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国家直接的调控,其统计的数据又有几成可信?当然,我们并非单纯来质疑数据的可靠性,也许去年的产销还远不止这些,试想这些数据的来源要想落到实处、保证准确性,要从多少家甚至在地球上都很难找到的企业里去统计数字呢?
其实“夸大”或者“缩小”的数据背后隐藏的是由于国家政策的不明朗化,大家看好了电动车的“钱途”而不是“前途”,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特别是在06年,大多数生产企业赚到钱后,似乎有“得意忘形”之状。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急功近利下,生产企业不惜血本,提高产能,表象上看来,只是加剧了竞争,实则令一艘刚刚出港的货船,由于不堪重负,由于不适应和了解海上的情况,扬帆后只能出现个别人被挤下海的情况。
“我们把几年赚的钱投入到了再生产,可结果是遭遇了市场寒流,我们没有多少流动资金用来做营销了”。话说得很无奈,却很真实。
三、市场呈现“短暂饱和”现象,不树形象、不重质量,必将自食其果。
2003的“非典”可以看作我国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的转折点,至如今,几年的快速发展的确让许多厂商挣到了第一桶金,可是当第一批、第二批消费者骑上这新鲜事物后,过多的感受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此不必赘述。让我们分析对于先前的这些消费者,他们大多存有攀比和跟风心理,理性消费的情况比重可能不大。伴随行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消费者消费心理将逐步趋向理性化,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第一批、第二批消费者的影响,如今的消费者在面临电动车涨价等众多情况下,他们会不自觉的拿电动车行业的整体质量和同样具有相同作用的摩托车行业进行类比,不排除有持币观望的态度出现,从市场表象上来看是一种姑且叫做“市场短暂饱和”的现象。
“乍一看电动车价格比摩托车低,不用买养路费、也不用烧汽油,使用成本也低,但是我买车时商家的态度和去修车时态度的变化,实在令我伤心!什么东西都有使用寿命,也都会出现问题,我去修车又不是去找事,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三番五次去修车,车没有修好,却惹了一肚子火的一消费者,对记者说到。对于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少了是特例,多了必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无庸置疑,我国电动车行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销售到市场、消费者手中的商品已经是个不小的数据,消费者对这一事务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消费观念也不仅仅停留在跟风、攀比的心理,将会越来越理性,对于企业来讲,可能要花更多得心思在营销上。但首当其冲的任务应该是联好内功,从抓质量、做服务开始。
四、“全民炒股,殃及池鱼”
“全民炒股,共同致富,迈进小康,赶英超美”!这是某网友在网上发的贴子。不用避讳,对于电动车行业内的人士,无论你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的从业人员,肯定有很多参与了这股“炒风”,可结果是到现在有几个挣到了钱?
当然即便挣到了钱,笔者也会想:全民炒股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不利,学生不学习了,研究人员不研究了,工人没有心思工作了,大家都把心思用在了股市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不能依托在炒股上吧。乍一听,有点杞人忧天,但仔细想来不无道理。要炒股就要有健康的心态。股市摆脱不了投机,不可能杜绝赌博心理,愿赌就要服输。股市的最大经验就是:证券交易市场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时候进入,顾客盈门时出。学会忍,才有胜的可能。电动车行业内的人士经不住诱惑其实也不可怕,但是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股市上吧。
“老婆炒股比我生产电动车挣的既省心又快,你说我还有心思生产电动车吗?”面对记者,一“夫妻店”模式的整车生产企业的老板,道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这样的情况到底有多少呢?
五、“消化库存”只是表象,急功近利才是“元凶”。
我们这里指的“库存”不仅存在于厂家,更多的是集中在经销商手中。至于“库存”,主要来源于厂家卖到经销商手中还没有被消化的货,还有部分倒闭的厂商要处理掉的存货。对于“库存”来讲,对市场的有序竞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各个行业来看,具有共同性,我们暂且把它理解为:对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每个行业中都会有类似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姑且看作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我国电动车行业来讲,这种“普遍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这背后的问题才是市场冷淡的真实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看目前电动车行业里所有生产型企业的“整体规模与实力”。从“整体规模”上来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存在“需大于求”的现状,似乎完全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这“整体规模”仅仅满足了“量的需求”,对于“质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因为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式生产阶段,他们的思想受“急功近利”的影响很大,对于质的要求很难把握,当行业遭受例如原材料涨价等情况影响时,由于在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缺乏可行的方案,很难消化由宏观因素造成的成本增加,就很容易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一家企业的库存对市场影响不大,孰不知家数多了的后果是严重的。
其次,我们从生产型企业中的整车企业来看,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假如你把商标撕掉你根本看不出这是谁家生产的车”。这是一位很早便涉足电动车销售的经销商对记者说的话。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自不用多说。但由此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款式的电动车它的寿命到底有多长?谁又能够具有先知先觉的本领提前想到?当大家用同样款式来参与竞争的时候,制胜法宝在哪里?没有卖点卖不动了咋办?
第三,我们从销售商家来看。走遍全国市场,翻开商家档案,梳理一下,有多少家真正有规模、有实力的经销商?他们涉足行业的最直接因素是什么?当外界因素致使利润受到影响时,他们将会怎样做?
“一场由于材料涨价的寒流,必将让经销商重新审视未来的路怎样去走?”转行,由于船小好掉头,但存货怎样处理?“继续撑下去,到底能坚持多久?”,一系列问题用市场来体现便是“惨淡经营”。
“寒流”,
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这场市场气候的突变,让中国电动车市场出奇地冷清。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曾经让所有行业眼红的黄金产业遭遇这样的“滑铁卢”之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是我们的产品出了问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还是曾经的经营模式已经再难捕获宝贵的商机?这些问题让每一位业内人士陷入深思。
中国有几个亿的自行车消费者,不少将成为未来电动车的现实消费者,国内有数亿辆的电动车市场机会,规模总量达数千亿,但是目前最大规模厂家的电动车年销量也不过刚刚超过六七十万辆,我们可以毫无顾虑的说——电动车市场前景广阔且充满诱惑,但是行业利润的命门究竟在哪里?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个迷惘的围城?原本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支撑电动车行业走到如今,市场似乎让人们对电动车经营中看不到希望,出逃者有之,资本转移者有之。电动车,真的已经无药可救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当原有的思想日见苍白的时候,我们也要因时蜕变,寻找继续前进的理由。这样想来,单纯看待2007年产销量到底是增长还是缩小,已显得不那么重要。
我国电动车行业遭受的这一场 “寒流”告诉了我们什么?
[引导消费、培育市场、训练营销——也是电动车制造的必然过程]
回顾一下中国电动车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一直都在大谈、特谈制造,以为这么多年的制造实践,世界的电动车制造工厂就在这里,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大多数的电动车制造企业也不过是刚刚懂得了装配!对真正的制造依然是门外汉!
如果制造仅仅是拿来零配件装配调试然后出厂的话,谁都可以上马生产,那些象新日、大名等企业的产品也不会在“寒流”中继续保持销量的递增,它们的产品也只会成为大量的库存!制造要讲究标准、追求工艺、需要研发,制造也有自身的理念,它本身就是一个引导消费、培养消费群、培育市场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系统工程,“为消费者造车”应该是电动车制造的“宗教”!
启示之一:不要把2006年看作“高潮”的起点,更不要把别人的经验与做法简单复制,要明白:退潮时,才知道谁在光着屁股游泳!
我们会造车吗?
我们尚没有真正学会造车!
中国电动车发展的这些年,与其说是快速发展的几年,不如说是快速拼装的几年,大多数企业仅仅懂得了“装配”电动车,并没有真正懂得“制造”电动车!
在这场“寒流”中,我们蓦然发现,相同的外部环境下,还是有部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这是为什么?
启示之二:在电动车市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们真正懂得营销吗?
市场火爆,大家一哄而上,投入百八十万搞生产,几十万做广告。你请形象代言人,我也请。但是,在前期耗费了大量银子后,有多少企业对其市场进行了引导、培育、服务等一系列的投入?
如果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那只能是:少得可怜!
由此形成一大景观:生产企业今天和这家经销商合作,明天却又和另一家经销商合作,好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去管“女婿”的感受,“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遍地是”,丢下“旧欢”开始另一次“蜜月”;这个市场做臭了,还有另外的市场,这个“牌子”做砸了,明天我就换成别的“名字”;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不用指望大家都信我,就那么1/100000的人买我的就够了;牌子这么多,我是老大,爱选谁选谁。
殊不知,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营销的投入几乎可以决定一个品牌的存亡!
我们不会造车,但我们不会卖车的难度似乎远远大于我们不会造车的难度!
毫无疑问,2007这场“寒流”给所有的电动车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上了一节生动的制造和营销教育课。
中国的电动车制造者们,“寒流”下,你们认为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评论
“寒流”过后,天津整产企业将关闭80-100家?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场本不算大的“寒流”,据我估计将会导致天津的电动车整车企业倒闭80-100家左右。为什么这样说,自有它的道理。现在来看不仅是天津板块的整车企业,其他地区同样存在的问题是:类似“前店后厂”、“夫妻店”的企业占了整车企业的不少份额,他们急功近利,当受到原材料涨价,特别是受当前电池价格上涨的影响,看到销量不见涨、利润又摊薄,纷纷转行似乎对他们来说已成板上钉钉之事。我长期在天津地区工作,只能估计这场“寒流”迫使天津电动车整车企业倒闭的家数。(我行我素/文)
点评:一个行业最终不可能允许两千多个品牌共存,部分企业终究摆脱不了“销声匿迹”的厄运。这是一个几近于众所周知的“市场公理”。但是,直到洗牌钟声的一次又一次敲响,直到旺季难旺、策略失灵、销售乏力,直到一片迷茫、方向模糊、前景堪忧,一批批电动车企业才终于认清生存环境的严峻,必须系统思考自己的生存之策、发展之计,以求在千军万马中杀出突围,卸下“成长的烦恼”。
既然如此,处于“寒流”关头的电动车企业究竟如何“做”才能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呢?
让“寒流”来的更猛烈些吧!
都说市场冷淡的“寒流”很可怕,我却不以为然。我现在经营的品牌象大名并没有受到波及,反而在别的经销商卖不动的情况下,我却卖的不错,今年总体销量有望增长20%,这一方面归功于我选择的品牌,另一方面这股“寒流”也功不可没。我倒希望这股“寒流”来得更猛烈些,小处考虑对我们这些经营品牌的经销商有利,另一方面对行业的发展不也有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蒙经销商)
点评: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大家都希望在一个公平、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参与竞争,07“寒流”也许来的太早点了,那些“光着屁股游泳”的人,甚至还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就“退潮”了。但是市场就是这样,你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办事。
走都没学会就想跑,不挨摔才怪!
从市场一线反馈回来的消息得知,火爆的电动车行业步入2007年后上升势头就得到了抑制,一些厂家的销量开始下滑,甚至有不少的企业开始死掉,不少的业内人士把原因归结为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增高等因素,其实并不尽然,所有的这些因素在我看来都是外部因素,真正导致问题的根本还在于企业自身。当 电动车火爆时期,众多企业被市场利润冲昏头脑,盲目上量,盲目扩大规模,盲目增加过高投入,而没有切实地深炼内功,打造品牌。当市场情况出现波动时,企业的资金链极易出现问题,陷入困境也在所难免。所谓走都没学会就想跑,不挨摔才怪!(徐虎/文)
点评:表面看来,把市场惨淡的原因全部归结于企业自身,似乎不尽然,但是透过外部因素看内部,想来也确有道理,正解答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受此影响不大的原因。
2007是个转折点
2006年的火爆决不能按照市场发展的眼光来看待,2007年也不能单纯来看整个产销量的数据。与其讨论“2006向上,2007向下还是向上”,在笔者看来,倒不如讨论行业企业怎么前进的问题。好在这个专题的大部分内容反映出了行业的真实现状。虽然乍一看感觉说的太残酷,但是想来如果把2007作为一个转折点话,现在就分析行业的真实现状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一句话,我认为2007是个转折点。(快人快语/文)
点评:2007是个转折点?如果是,企业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不管是否真是转折点,2007对于加速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有利的。
声音
每位经销商对市场的平淡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倾听他们的声音,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看惯了潮起潮落,心态很平和
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薄利多销,而目前兰州乃至甘肃大多数地方的电动车都是薄利也无法上量,仅有的一些利润和仅有的一些销量,必然导致无法支撑店面、员工、售后的需要,最终关门大吉。这就是这几年为什么每年都有新入行业的每年都有消失的品牌和公司,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看惯了电动车行业的潮起潮落,对于07市场的平淡,心态已很平和。
兰州今年的销量下滑大家可能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也在分析这方面的原因,除了像大家说的今年股市好了,消费者都去炒股了,其实更多的可能是和兰州的交通以及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有关,兰州南北短,东西长的地形以及四通八达的公交车使大家的出行很方便,再就是城市生活环境差,骑电动车感觉很脏。
电动车的量上不去还和其本身的技术等方面有关系,就拿电池来说,以前换一组电池要350元左右,而现在却需要650元左右,这是因为电动车越做越重,电池也越来越大,由以前的36V到48V,现在甚至还有60V的,电机功率也越来越大,800W的市场上也有销售,消费者更多的购买包车,而且对载重要求也高,这就造成电池的损耗大,更换周期缩短到一年或更短的时间,也让消费者感觉到原来骑电动车也并不省钱呀!以前我们销售的大多是简易款,一块电池可用2-3年。
量上不去,所以售后就没有太多人花太多的钱投入去做,说白了售后服务的费用都是含在车的成本之内的。也有些人看中了电动车专业维修这一行,但由于销量上不去,维修也就吃不饱,所以购买了电动车的人就感觉 维修很不方便,从而影响销售,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后必将影响到市场的发展。(王立海)
调整心态,做长线生意
电动车市场发展缓慢,有很多原因,燃油助力车销售比较火热,有些做短线的电动车企业的产品质量确实不过关,让消费者开始产生顾虑等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咱们商家不团结,恶性竞争,互相诋毁,让消费者对这个产品失去信心,这对市场发展很不利。其实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从不断有新进入者就可以感觉到。
电动车行业利润下滑很快,这对市场的发展很不利。很多人进了电动车行业以后,才发现和预期相差的太远。做得差不多的,一个月卖了十辆车,还能坚持住;有时候几个月卖不出去车,库存压在那里,只能降低利润销售。拼价格做市场,不仅做不好,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举例子说,电动车经营就像车的链条齿轮一样,是环环相扣的,没有利润怎么付房费、工资?怎么做好售后服务?到最后只能退出市场。所以不管是不是品牌,都要有一个企业定位,你是做长线还是短线?当然是在保持合理利润的情况下做长远的经营打算。
从这个角度讲,还是品牌有长线优势,我以前也做过几个低价位的牌子,利润挺好,但后来还是不做了。因为售后麻烦,再说经常换牌子也发展不起来。现在电动车市场就像前几年的摩托车市场一样,什么牌子都能卖,什么牌子都有优势,但到最后,还是长线的品牌存活了下来,而坚持的人也取得了丰收。对经销商而言,可能不好选择品牌,我的建议是:首先看厂家有没有实力,再看有没有独特、吸引人的品牌形象,然后看价格、配置是不是适合这个地方。选择好一个 牌子,就需要耐心、诚心和忠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长线生意。(王军锋)
品牌效应决定销量
电动车的品牌认知度目前还是较低,还没能形成全国性的品牌,只有地方性品牌,这也造成各个品牌的销量都不是很大。反过来考虑,量上不去自然也就形不成品牌效应,二、三级网络的经销商的忠诚度随之下降,卖谁的车都是卖,不如自己直接和厂家合作,拿到一手货,增加利润。厂家也感觉代理商的量有限,不如直接操作二、三级市场。(李建功)
电动车小厂太多成为阻碍整个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一方面是市场冷淡,另一方面还有不断的进入者,这是因为个人实力不同和个人眼光思路不同。有超前意识、有远见的“新人”认为电动车行业有前景,就会进入,而退出的原因主要是电动车小厂太多,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冲劲,导致单车利润下滑很快。再者电动车行业没品牌,国家对电动车行业无定位,所谓的品牌就是区域销售量大,消费者认可的牌子。实际上,电动车的配置不同,成本会相差很大,用户单从外观根本看不出 内在的差异,所以也加大了运作的困难。一旦误选了没有实力的厂家,质量、售后都无法保证,退出也是无奈之举。(蔡建勤)
建议各地县经销商把眼光放远,品牌经营是趋势
“经过这场寒流后,消费者开始认品牌,经销商也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而不是单纯看价位再选择品牌了,这是一个市场从起步到成熟的转变过程”。谢伟对这两年的电动车市场发展分析道:“强弱品牌将会逐步被市场淘汰。今年以来,各地经销商频繁换品牌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做电动车,相对资金和实力,思路显得更为重要。以前低价政策是市场的主流,销信火爆,铺建了网络,但最终受益的还是一线品牌。想明白了这个问题,选择品牌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建议各地县经销商把眼光放远,品牌经营是趋势,风险小、利润长久。一旦选择失误,自己之前所有的付出将付之东流,损失大,还影响自己的信誉。”
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时间也吸引了众多新的投资者加入,给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激烈的竞争也必然导致一部分人退出,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不断有人喊生意没法做了,另外还有新的进入者出现,这是很正常的。关于市场分散的问题,谢伟表示经营户都很着急,对销量确实有影响,分散会增加经营成本,损失潜在顾客,就兰州市场而言,能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大市场是众望所归。谢伟分析市场会倾向于城区发展,以闹市区为主流,比如西站会是必争之地。电动车超市的销售形式也会出现,消费者要是接受这种模式,六点下班后到晚上九点将会成为销售高峰。但目前还不行,时机不到,从思路到结果需要一个策划实施的过程。
“卖一辆车挣500-800元,本身不正常,利润下滑标志着市场正在调整中,慢慢趋于稳定,有利于消费者迅速进入,”谢伟对电动车行业利润下滑的现象说道:“其实电动车的品质和配置不同,价格相差很大,售后服务也不同,”不过,兰州现在的一线品牌电动车利润是有点偏低,只能薄利多销。
面对这种情况,谢伟坦言自己的经营模式是一线品牌作为主打产品,大众化品牌作为辅助产品,混合经营,互相补充配合。“品牌是理想,生存更重要。”寒流过后,小规模、高利润已不适合市场,消费者对店面、品质、售后有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种需求,估计明年会滋生许多二、三百平米的形象大店。(据谢伟访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