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自行车生产和输出国,近年来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行业整体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较低的劳务成本促使自行车生产向部分省市集中,行业聚集更有优势,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国家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从产量、出口量到配套产业等方面,自行车都具备一个大产业的雏形。但自行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旧比较低,在出口增加的同时,假冒伪劣产品仍层出不穷。
天津市自行车协会负责人邢纪骅表示,目前,我国自行车产业大多靠人力、土地等资源价格低廉而占据国际市场,利润与规模却相去甚远。很多厂家只是搞贴牌生产,高档核心部件仍主要靠国外进口,产品同质化严重,被人牵着鼻子走。
受种种因素影响,低档自行车占整个市场销售额的30%以上。由于一些地区监管不严,作坊小厂生产的劣质车冲击市场,很多正规厂家难以招架。低档车成了诸多正规生产厂家心中永远的痛。
天津某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说,企业为开发质量与安全性高的产品,斥资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但各种研发和管理费用太高,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在混乱的低档车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对于近日美国对我国焊接不良自行车召回事件,北京一位长期从事自行车制造的老工程师说:“劣质车的焊接大多是作坊工人手工完成,做工粗糙,覆盖面不均匀,在连接处能看出明显的焊接点。由于前后轴皮和中轴组件的制造精度低,这些车摩擦阻力大,骑行时会感到费力。“车的制动系统事关人身安全,如果制动质量低下,将直接导致骑车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车子“只管慢不管站”,很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很多自行车生产厂家表示,一些小厂为迎合销售商的心理,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趁机以低价抢占市场。如一些大型超市往往只看重产品的销量和价格,正规企业要想成功打入超市,只能接受低价,基本赚不回本钱。而小作坊能根据客户需要,随心所欲地控制成本,生产80元或120元一辆的自行车。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在安全性上有严格要求。这些低价车根本无质量和安全可言,国家有关自行车产品的标准,在这些企业面前成了摆设。
业内人士透露,自行车作为我国一个具有产业优势的行业,年产量超过8000万辆,占全球销售总量的80%左右。但国内自行车年消费量稳定在2200万辆左右,预计到2015年,也仅达到2300万辆。产能规模膨胀,而消费增长缓慢,供需出现失衡,因此出口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自行车出口之路并不顺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限制措施延伸至零配件。2006年12月28日,欧委会宣布对产自中国的自行车鞍座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最终只有5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其余企业一律被征收30.9%的反倾销税。
另外,由于研发资金短缺,国内一些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走“捷径”,仿造和抄袭不仅侵犯品牌企业的利益,也影响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基于自行车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业内人士建议,由于竞争中各方的利益冲突,贸易壁垒成为保护本国或地区行业的必然选择。首先,自行车行业“薄利多销”的出口战略必须改变;二要改变自行车是代步工具的传统观念,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开发不同功能的新产品;三是建立技术完备的二级零配件市场,为自行车生产提供质量保障;四是通过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协调的作用,引导企业依靠打“质量牌”、“技术牌”,拓展在海外市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